试论东北朝鲜族的稻作.DOC试论东北朝鲜族的稻作管彦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摘要]朝鲜族农民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拓荒者和水稻种植的先行者,他们带着水稻种植的技术、经验和籽种迁居东北各地后,开发水田,改写了近代东北没有水稻种植的历史,改变了东北以种植旱田为主的单一种植结构,使东北地区发展成为中国的六大稻作区之一。所以,朝鲜族的稻作生产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东北各地稻作生产的技术水平。[关键词]东北朝鲜族;稻作史;农耕技术[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05)02-0097-06[收稿日期]2004-06-27[作者简介]管彦波(1967-),男,云南宣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民族史、民族学和稻作文化的研究。追溯中国东北的稻作史,远在中世纪的渤海国时期(公元698年-926年),史籍曾有“庐城之稻”⑴的记载,然在渤海国灭亡后的近千年未曾发现种稻痕迹。近代以来,随着朝鲜半岛擅长种植水稻的朝鲜人的迁入,揭开了近代东北水稻种植的序幕,并伴随着朝鲜族向东北各地的扩散居住,东北水田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许多朝鲜族稻作区,进而使东北成为中国的六大稻作带之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探讨中国朝鲜族的稻作史,可以较为客观地展示近代东北稻作发展的历史。一、朝鲜族的迁入与近代东北稻作的展开历史上,中朝两国人民相互交往迁徙频繁。在清以前,已有少量的朝鲜半岛居民迁入中国东北地区居住。据《清朝通志》载,清初加入满洲氏族的朝鲜人有42姓,其中的大多数是天聪年间来东北的。又《宁安县志》载:“考清室受命之初,朝鲜人来归化列入满洲者,如朴氏、金氏、王氏、李氏,著在氏族通谱”;“汉人之编入族籍者有张、李、高、雷一百六十余姓,高丽人编入族籍者有金、韩、李、朴等四十三姓”⑵。但是,早先迁入东北的朝鲜居民及其后裔早已与其他民族融合。清初,满清统治者对“龙兴之地”的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严禁在这里开垦、挖参、采珠、伐木和打猎。当时的朝鲜政府也推行“锁国”政策,严禁朝鲜人越境迁徙,但是沿江居民,苦于生计,多冒禁迁入,初是挖参、打猎、捕鱼,后渐至“朝耕暮归”,到中国东北垦荒种地,最后发展到携家带口的“春来秋归”的长期耕作。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初期,朝鲜北部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耕地龟裂,江河断流,粮食绝收,饿殍遍野。当时的清政府也因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打击,无暇顾及“龙兴之地”,故而东北各族纷纷迁入封禁之地垦荒种地,清政府巡缉无效后,遂改封禁政策为招民开垦政策,废除了“禁山围场之制”。这时,大批的朝鲜饥民纷纷涌入,揭开了近代东北三省水稻种植的序幕。(一)吉林朝鲜族的迁入与水田开发吉林是朝鲜族迁入较早的省份,水田的开发也较早。据史载,早在1846年朝鲜族农民就在浑江流域试种过水稻。1861年,在安东的三道浪头也种过水稻。1875年,通化下甸子朝鲜族农民开垦沼泽地、涝洼地,试种水稻获得好收成。1880年,集安县霸王朝村的朝鲜族农民试种水稻成功,于是内地迁来的农民也渐渐开始学种水稻。1881年,敦化、瑋春放荒招垦,朝鲜边民闻讯越境,领荒租种。1885年,在和龙峪设越垦局,划图们江北长350里、宽40〜50里的区域为朝鲜垦民专垦区。1908年,朝鲜族农民迁到永吉县开发水田,后又沿着松花江和辉发河,逐
试论东北朝鲜族的稻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