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
《风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同学们认识到亲情的可贵,懂得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掌握;
2、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困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放风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风筝带给你们很多很多的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首先,让咱们先来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
二、检查学生预习生字及词语积累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 )的故事?要求边听边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
“我”毁掉了弟弟的( ),后来我知道自己( ),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 )。
( )?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应如何划分?全文的结构如何?
四、课文精讲
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回答问题
1、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作用? 此段有何作用?
“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为什么?
,为何“故乡的风筝时节”却写得很温和、鲜明?
4.“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研读课文第三段:划出我和弟弟对风筝态度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章当中的作用
读第四段:划出我发现弟弟偷做风筝后,我和弟弟的神态和动作,我为什么那样做?弟弟是怎样反应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读第五至十一段: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是“不幸”?
“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对于精神的虐杀”?
?
。
?
7.“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五、赏析课文的艺术特色
本文以“风筝”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显得亲切、真实。
,结构严谨
这首尾的照应是由实而虚由北京的风筝而想起故乡的春天;又由虚而实,由回忆中的春天进入现实的严冬。
鲁迅《风筝》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