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0 2 里科学 2002 年第 25 卷第 6 期
特质线索对儿童情绪、行为判断与归因的影响
郑信军
(温州师范学院教育系 a 州,325027)
摘要本研究探讨在不同的道德冲突情境中,线索及其与行为的匹配性对儿童行为预测、情绪推断及其归
因的影响。结果表明:(1)7,8 岁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根据他人特质推测情绪的能力,但是他们还难以做
出准确的解释;(2)儿童对亲社会情境和犯过情境存在不同的情绪判断与归因模式;(3)在他人特质与行为匹
配的时候,儿童更容易根据他人的特质来推测其情绪反应;(4)在他人特质不良的情况下,儿童更容易根据特
质来预测其行为;(5)儿童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优于对他人情绪的判断。
关趁词: 特质线索匹配件格堵到mi 归田
—以亲社会行为为冲突结果的情境和以犯过行为
1 引言
为冲突结果的情境应该导致儿童产生不同的情绪判
近年来,“心理理论”研究成为社会认知发展研断,而且导致这种判断的原因似乎也可能不同。而
究的一个热点领域。所谓“心理理论”是指对自己和以往的研究往往把这两种情境剥离开来单独进行研
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识, 究,得出的一些结论就难有说服力。本研究试图把
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的预测和解释。研究者这两种情境结合在一起,并假设认为,小学尤童已经
认为,“心理理论”是儿童有效的社会认知工具,帮助开始能够根据特质线索判断他人情绪。在人物特质
儿童更快更好地发展“心理理论”,能使儿童更好地与行为匹配的情况下,这种能力会更加明显地表现
适应社会生活。在这些研究中,国内外学者一个普出来。
遍感兴趣的领域是儿童在特定情境中如何对他人进
行情绪判断并做出原因性解释。研究发现,川幼儿 2 实验
更倾向于对暂时的心理状态(如意图、动机等)进行方法
推测,并把这种推断出的他人情绪归因于情境的结:.{ 被试从一所幼儿园的大班和一所小学的
果。[z1也就是说,儿童最早掌握的,也是最占优势的二年级中随机抽取 120 名被试,平均年龄分别为 5.
判断他人意图的原则是匹配原则。[31随着年龄的增 5 周岁,组成5 岁年龄组和7 岁年龄组。
长,儿童则会寻求多角度的归因,除结果定向以外, 实验材料自编 2 个道德冲突情境故事。
还有道德定向和移情定向[’] ,徐芬、包雪华等人对故事一为亲社会行为的情境故事,故事二为犯过行
儿童说谎认知的研究也证明了7 岁以上儿童能一定为的情境故事。举例如下:
程度地利用意图之外的线素(如他人情绪反应)做出故事 1:兰兰兴高采烈地出了家门,准备去电影
道德评价和情绪归因。[5,61这进一步证明儿童的心院看盼望已久的儿童动画电影。正在这时,她看到
理理论是不断发展的。那么儿童能否根据一些稳定一个老妈妈手里提着两个大包,仰着头,一幢楼一幢
性的因素如人的特质进行社会情绪归因呢? G nepp 楼地打量着,似乎在找什么。过去一问才知道,原来
和Chilam kurti提出,这种能力在儿童7,8 岁时已经老妈妈是从外地来找亲戚的,她凭印象知道那亲戚
开始出现,并在10 岁以后出现了较大的进步,[71有住在这一带,但是不记得是哪幢楼
特质线索对儿童情绪、行为判断与归因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