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 卷心理学探新 2008 年
总第 TEL'. 期 P S Y C H O LO G IC A L E 幻互D R A T IO N 第 1期
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探析:
“优于常人”效应和“差于常人”效应
周爱保赵鑫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兰州 730070)
’摘要:近几年来,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现象越来越多的受到研究
者的关注。该文主要介绍了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现象:“优于常人”效应和“差于常人”效应。并
对其理论依据、浏童方法以及研究的理论意义分别进行了介绍。最后,在对以往研究回顾的基础
上,提出了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社会比较;认知偏差;“优于常人”效应;“差于常人”效应
中图分类号 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 一5184(2008)01一0072 一05
1 954 年,美国社会学家Festinger提出了社会比等差于一般人的现象称为“差于常人”效应(W ors-
较理论,被称为“经典的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认 than 一averageff ects)。
为人类体内存在一种评价自己观点和能力的驱力, “优于常人”效应
当缺乏用来评价的客观源的时候,个体就通过与其早在1981年,Svenson 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 :
他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这个过程就是社会比较川。有90% 的司机认为自己的驾驶能力要好于一般的
社会比较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司机。早期的关于社会比较的研究显示:人们报告
“与常人相比,我的健康状况如何? 与我的合作者相自己在完成一些较为常见、简单的任务时,自身的能
比,我的贡献有多大? 与我的竞争对手相比,我胜出力要优于一般的人。如与他人很好的相处、对鼠标
的机率有多少?”而个体往往会以社会比较的结果为的操作等[[ 71。
参照点,来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决策[[ 21。但是,大量的同样,一些研究发现:与普通人相比较,人们倾
关于社会比较的研究证明:这种比较存在着系统的向于过高的估计自己经历一些常见事件的可能性,‘
偏差。文章将对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现象及其以即人们对自己的未来不切实际的,盲目的乐观[[ 8,910
往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的回顾,并对未来的研究趋 Kruger和Burrusto〕在自己的研究中让被试与普通人
势加以展望。比较自己经历28 种事件的可能性,研究结果发现在
1 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现象比较一些常见的事件时,被试报告自己经历这些事
在西方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件的可能性要显著的高于普通人。这些事件为:拥
“几乎在任何一个关于个人和社会的令人愉悦的方有自己的小车、起薪高于 25,000 美元、拥有自己的
面,⋯⋯,大多数人认为他们要好于一般人”[,] 。同房子、活过 70 岁、工作受到奖赏、毕业考试位于全班
样,Peterson指出:“显然,在我们的意识中,我们都是前50% 、去欧洲旅行、驾驶过快收到罚单等。
GarrisoKeill or的小说《沃比冈湖》中的孩子,都超过 “差于常人”效应
一般水平”[aDunningHeath和Sins在总结以往相研究者们发现个体并不是在所有情况
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探析优于常人效应和差于常人效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