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心理科学 Psyo1、ologic:IScierloe Zo硬)7,30(4):101〔)一10 12
跨文化适应与应激、应激源研究:中国学生、学者在德国
严文华专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在德国的中国学生/学者跨文化适应与应激源和应激之间的关系。其中,跨文化适应分为总体、人际及
学习/工作适应三方面,应激源分为社会和学习/、心理和生理三个层面。被试为 99 名在德国的中
国留学生及访问学者。研究结果表明:除工作/学习应激与总体适应没有显著负相关之外,应激源与三方面的跨文化适应均显
著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了同样的趋势。在应激与跨文化适应的关系上,适应良好的被试应激水平较低。总体适应能够预测文
化、生理及生理应激。
关健词: 跨文化适应应激源应激中国德国
3 .3 测量
1 前言
跨文化适应的测量用 Black 和Stephe。(1989)提出的量
中国有越多越多的人在世界各国学习或工作。在 2004 表「91,这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测量跨文化适应工具。分为
年有 114 ,663 名中国人在国外学习。研究中国学生、学者如三个分量表:总体的、人际的和工作的适应。共有 14 道题。
。有一些学根据被试为学生和学者的具体特点,对工作适应分量表进行
者已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如香港学生在加拿大(Chat aw ay , 了改编。例句如:“总体生活条件的适应情况”。三个分量表
1959;zhe吃& Berr y,1991)[‘1,中国学生、学者在新加坡的内在一致性信度(Cro nbac h 系数)较好,分别为“ ,a
(Tsa 吃,2001)〔2],台湾学生在美国(swagle: & Ellis,2003; 和 a = 0 .93。
Y ing & H an,2006; Y ing,2005; Y ing & Liese ,1994 ,1990 ; 应激问卷分为文化、心理和生理三个分量表,均为自编。
w ang & M allinckro dt,2006)等[3一81。被研究的对象集中在文化应激共有 9 道题,例句为:“我觉得自己没有了文化的根
美洲,特别是美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空白,如目前基。”a 。心理应激有 7 道题,例句为:“我感到焦虑。”
约有 3 万名中国学生在德国学习,但目前没有对中国学生在 a = 0 ,80。生理应激有 9 道题,例句为:“我有睡眠障碍。”a
德国跨文化适应进行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在德国= 。应激源问卷有社会、学习/工作两个维度,自编,前
的中国学生/学者的适应情况。主要变量有跨文化适应及跨者有 14 道题,如“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歧视,a = 后者
文化适应的预测变量和结果变量:应激源及应激。有 7 道题,如“学业/工业负荷太重”,。二0,83 。
本研究的主要假设有:1。. 在德国时间与跨文化适应正
3 结果
相关;lb . 应激源与跨文化适应负相关;Ic. 应激与适应负相
关;假设 2 :应激源能预测跨文化适应;假设 3 :适应能够
跨文化适应与应激、应激源研究中国学生、学者在德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