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卷第 6 期生命科学 V
2001 年 12 月 C hin esB ulletioL ifS ciences D
文章编号:1004-0374(2001)06-0292-03
。人物。
2001 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 新当选院士简介
孙卫国,刘峰松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办公室,北京 100864)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
已于11月10 日结束。2001年中国科学院共选举产生了56 名新院士,其中,数学物理学部 10 名,化学部 10
名,地学部 9 名,生物学部 12 名,技术科学部 15 名。在生物学部 12 名新当选的院士中,男7 名,女5 名,年龄
最大的 75 岁,年龄最小的39 岁,平均年龄 岁,60 岁以下 5 名。中国科学院 7 名,教育部 1 名,河北省 1
名,解放军总后勤部 1 名,香港地区2 名。现将其主要成就与贡献介绍如下: (以姓氏笔划为序)
王志珍(W AN Zhi-Zhen,女,1942-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1942 年7 月6 日生于上海,原籍江
苏吴县。1964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蛋白质折叠、折叠酶
和分子伴侣; 胰岛素A 、B 链相互作用及重组等研究中作出重要贡献: (1)提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既是酶又
是分子伴侣”的假说,为该酶固有的分子伴侣活性提供了最早的实验证据,并证实和区分了该酶的两种活性在帮助
含二硫键蛋白折叠中的作用,打破两大类帮助蛋白的界限,总结出折叠酶新的作用模式。(2)最早成功地用蛋白质
二硫键异构酶催化同一基因编码的两条肤链的正确重组,提出“胰岛素 A 、B 链已经含有足够的结构信息而能相
互识别和相互作用,并形成结构最稳定的天然胰岛素分子”。
叶玉如(Y Yu-R u,女, 1955- ) 神经生物学家。1955 年 7 月30 日生于香港,原籍广东台山。1977
年毕业于美国Sim m ons学院,1983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现任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理学院副院长、
生物化学系主任和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运用现代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方法,探讨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元发育之间的
关系,以及它们用于治疗神经性病患的可能性。首先参与发现了N T 3 、N T 4 和 N T 7 三个新的神经营养素,研究
了它们的作用特点和部分作用机制; 发现 C N T F 受体为三元聚合物,其受体机制与白血病抑制因子有相同之处,
T F 的作用特点; 发现各神经营养素的作用可以相互协同。阐明神经肌肉突触形成的调节机制,发现
C dk-5 存在于神经肌肉接头,直接影响突触的形成及其功能发展。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神经突触形成的机理及突触
的功能,对了解由此衍生的学忆的机理有很大帮助。
孙大业(SU D a-Ye,1937- ) 细胞生物学家。1937 年7 月25 日生于浙江杭州,原籍浙江温州。1959 年
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从事“细胞信号转导”领域中植物钙调素(C aM )
2001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新当选院士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