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刊 2001 年第 3 期
德法传统新探
[ 编者按] 新世纪伊始,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的治国方略,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这是一个古老但又与时更新的话题,特
别是“以德治国”起源很早,是我国历史文化中固有的传统,在当代又成为我国文化前
进方向的重要特色标志。德治与法治如何结合?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筱下大夫们就曹
进行过有价值的理论探索,历代政治家也有许多实际的经验教训。历史飞跃到今天,如
何重新认识“以德治国”这一政治理念及对当代的实际意义? 如何正确理解“依法治
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的关系? 如何继承传统精华,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
文化价值体系? 这些都是学术界应认真探讨的理论课题,本刊特开此栏目,希望学界同
仁踊跃参加讨论,积极进行探索。
论《管子》中黄老道家“德刑相辅”的教育思想
米靖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 100875)
【摘要(肾子》黄老道家学者推天道、察人性,既倡导无为而治,又标榜顺应人性。他们立足于时代的形势和
趋利避害、仰A 礼义的人性论,建构起德法相辅的政治论。教育总是基于人性论。并反映政治的耍求且为之服务
的。因此,《管子》黄老学者提出德刑相辅的教育思想,其“不言之教“的意义在于德教注重榜样感化,培养道德
情操; 法教强调无形约束,形成道德习惯b
【关健词」(管子》; 黄老道家; 趋利避害; 德刑相轴; 德教; 法教
[ 中圈分类号] [文欲标识码] ^ [文章的号] 1002- 382(200103- -0027- 07
《管子》。一书原有389篇,今本存76篇,托名春秋管仲著。其实《管子》同先秦
许多典籍一样,既非一人之著,亦非一时之书。顾领刚先生认为“是一部楼下丛书,[1],
冯友兰先生认为是“翟下学术中心的一部论文总集,"IZl
惜子》一书中的《心术上、下》、《白心》、《内业》、《水地》、《形势》、《宙合》、
《枢言》、《九守》、《正》、《形势解》、《版法解》、《势》②等文章侧重于用道家哲学来阐释
法家政治,通常被认为是黄老道家的作品。它集中地反映了黄老道家道法结合,兼容并
包的学术特点,是黄老之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著作。我们即以上面所列篇目为主要原始
资料,对《管子》书中黄老道家德刑相辅的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讨论。
《管子》中德刑相辅的教育思想以其人性论为基s}1, 符合其政治论要求并为其服务。
一、趋利避害、仰慕礼义的人性论
教育以人为对象,人的心理特征是施行教化的基础。(管子》黄老学者非常注意对
[矮1'9 4黔X11』 2*001--(0149-75-16),男,。,北京,。,系帼。史专业博士。生。
万方数据
人性的探讨,他们认为: “自知曰稽,知人曰济。知苟适,可为天下周。内固之,一可
为长久,论而用之,可以为天下王。”( 《管子·白心》) 意即准确地把握人心,政治就可
以通行天下,牢记百姓意愿,就可以长久不败,研究民心而且利用之,就可以成为天下
的帝王。因此,把握和得到民心是为政治国、施行教化的头等大事和终极目标。
黄老学者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和自私自利的。“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恶死,莫
不欲利而恶害”,“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无择
19 ( 《管子·形势解》)。并且通过对人际关系的观察得出“人故相憎也,人之心悍”
(《管子·枢言》) 的结论,颇有认为人心险恶的意味。然而,极其可贵的是《管子》黄老
学者对人性的认识并没有仅止于此,而是进一步认定人的本性与动物有着本质区别,这
种区别就是人能“虑事定物,辨明礼义”( 《管子·形势解》)。即人是社会的人,人具有
抽象思维的能力、道德认识的能力和道德情感的需求。人不仅追求物质利益,更渴望精
神需求的满足和人格尊严的维护。正因为这样,人们才会认同和景仰“道”和“德”,
并且能克制私欲付出努力去追求之。人心所向往的也是能用道、用德、用义来对待自己
的人,这种人才能为万民所推崇。《形势解》日: “常以言翘明,其与人也. 其爱人也,
其有德于人也,以此为友则不亲,以此为交则不结,以此有德于人则不报。故曰: ‘见
与之友,几于不亲; 见爱之交,几于不结; 见施之德,几于不报。四方之所归,心行者
也。”’心行即以诚心行德,“能心行德,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矣”(《管子·形势解》)。事实
上,这说明人性既有趋利避害、自私自利的白然性的一面,又有辨明礼义、仰幕道德的
社会性的一面。
正是这种深刻的认识和精辟的分析使得黄老学者认定“IFI隋可得而御也”( 《管子·
权修》)。因为人的以利为本的白然本性决定了“凡民者,莫不恶罚而
杭州海威国际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