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一个天才的设想.DOC:..《乌托邦》:一个天才的设想莫尔的名字之所以流传至今,毫无疑问要归功于他那部虚构的《乌托邦》(全名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在这本书中,他运用対话体裁,以游记的形式,借一位虚构的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描述了自己理想中的最完美的社会制度。在一个名叫乌托邦的海岛上,有54座城市均匀地分布于广阔的乡村之间。这些城市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彼此密切联系,统一组织生产和消费。每个城市分成四个相同的区,居住着6000户居民,每户居民的人口都在10到16名之间。城市所有适龄人口都要劳动,除少数被选拔专门从事科学研允者外,其余人每天工作6小时,产品交给公共仓库;由各户户主人任取所需,而不必用货币或其他物品相交换。居民们按每30户一厅的规模集屮用膳,最美味的食品由老年人首先食用,然后大家再平均分配。在乡村,每户不少于40人,外加两名奴隶。这些奴隶由罪犯和自愿前来的外国人构成,从事屠宰、扫街等职业。每家农户都自给自足,没有的物品则可以到城市领収。乡村每户每年有20人返回城市,他们都是在乡村住满2年的。其空额从城市来的另20人填补。城市Z间互通有无,但是同样不需要用货币来交换。他们把大量的剩余产品运到国外,换冋白己缺少的铁和大量的金银。金银的主要用途是雇用外国人为乌托邦作战。除此之外,它们就用作制造便器和惩罚罪犯的链锁了。莫尔对未來社会的理想描述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批判的基础上的。莫尔用大量篇幅揭露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圈地运动”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刻苦难。他这样写道:你们的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羊吃人”这就是莫尔对当时英国状况的形象概括。莫尔对穷苦的劳动人民予以深切的同情,他用悲愤的笔触写道:在社会底层的那些种出的、拉车的、做零活的、赶货车的、干苦工的,他们终口腓手月氐足像牛马一样地劳作,可是他们的生活连牛马都不如。微薄的工资难以糊口度H,当繁重的劳动耗尽了他们的精力,老病交加穷苦潦倒的时候,国家忘恩负义地对待他们,让他们悲惨地死去。而那些高居于社会之上的贵人却像公蜂一样游手好闲,靠对穷人敲骨吸髄的重重盘剥,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莫尔认为,这种极少数人享乐、大多数人痛苦的社会是不公正的,它完全违背了人类的道徳。他借乌托邦人之口针锋相对地提出:人人都有过快乐生活的权利,人类的全部或最大的幸福就是快乐。莫尔明确地把追求快乐当做社会的道德准则,他认为:我们的全部行为,甚至包括道德行为,最后都是把快乐当做冃标和幸福的。对拜金者的讽刺和批判最为精彩,其矛头直指贪得无厌的富人。莫尔写道:在金钱主宰的社会里,一些人把获得金钱看成是最大的快乐,他们完全变成了金钱的附庸。当他们获得值钱的宝物,就会忘乎所以,俨然以神仙自居。当他们遇见了富人,又会卑躬屈膝,阿谀逢迎。对金钱的崇拜使生活变得扭曲了: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他是否有才能、是否对人类有贡献,而是取决于他是否有钱。谁有了钱谁就有了一切,即使他是一个十足的傻子,只要他有了钱,就可以把大批的人变成奴隶。可是在乌托邦情况下就不同,乌托邦人是按照金银的实际用处来对待和使用它们的,它们并不比铁和陶器更受重视。于是,在乌托邦,金银被用来制成便桶溺器之类的用具,犯人
《乌托邦》:一个天才的设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