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红帽”-的三个故事版本谈结尾的意义————————————————————————————————作者:————————————————————————————————日期: 从“小红帽”的三个故事版本谈结尾的意义孙尚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要:本文以贝洛版、格林版的《小红帽》和芭芭拉·G·沃克的《小白帽》三个故事作为版本取样,主要采用罗兰·巴特的可读性和可写性的理论,对源于同一故事的不同结尾的意义进行阐释,认为结尾的差异关乎文本对读者的定位,并且进一步探讨了结尾的可读与可写的相对性问题。同时对结尾所含的意识形态也做了简单的分析。关键词:小红帽;结尾;可读性;可写性;意识形态“小红帽”的故事随着不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改写,这些改写的版本,不仅表达的方式各有差异,所含蕴的意义也不尽相同。从凯萨林·奥兰丝妲(CatherineOrenstein)的论著《百变小红帽》,我们大抵可以知道小红帽的故事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演变。这些变异的故事有着不同的结构,更有不同的结尾。从结尾来探索小红帽故事的变异性,似乎也就成为一个可加以选择的课题。因此本文试图从可读性与可写性的角度来谈小红帽故事结尾的意义。本文只选取三篇作为样本来分析,即贝洛版与格林版的《小红帽》和芭芭拉·G·沃克()的《小白帽》。取样虽然有限,但是就其结尾来说,我们仍然可以从三个版本看出一些明显的问题。一《小红帽》的文本结构及其结尾《小红帽》这个看似简单的童话故事之所以引起如此多的关注,产生如此多的版本,与它的结构关系颇大。阿尔奈《民间故事类型》说:“任何类型的故事都可能有数不尽的变异版,以致故事源源不绝。好比更换主角的服装,随即产生新的主题,却没有改变故事的主结构。”[1]()《小红帽》的衍生正符合其所说的情形。以下,我们先以普罗普的叙事学理论来梳理一下贝洛版和格林版的《小红帽》叙事结构:1缺席:小红帽从家里面出来去外婆家2禁止:小红帽的妈妈告诉小红帽不要走小路3违背禁令:小红帽没有听妈妈的话跑到路边去摘花4侦察:小红帽遇到野狼5弃守:小红帽同狼说她要到外婆家去,并把外婆家的地址告诉了狼作者简介:孙尚前(1981-),女,辽宁朝阳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现当代文学专业,儿童文学方向。6欺骗:野狼假扮成了小红帽到外婆家去敲门7共犯:外婆相信了狼,让它进了屋子8恶行:狼吃掉了外婆和小红帽9神奇的援助:猎人在外婆家的门外听到狼的声音,进去剪开了狼的肚子10起初的不幸获得补救:小红帽和外婆从狼肚子中跳出来11恶棍受到处罚:狼被肚子里的石头压死这是一般所接受的小红帽故事情节,几乎所有的改编都是从这个结构入手的。从上面的功能分析来看,《小红帽》的结构是有“空白”的,而这个结构的“空白”中止了本文模式的联结,把读者引到“填充”的行为上来,为读者的改编提供了可能性。再者,小红帽的结构是一个可以套进许多故事的自由度较大的结构,即在主结构不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变换人物的行为重新组合故事。前者可以以格林版的《小红帽》为例,这个版本的结构是在贝洛版本的功能上增加了几个功能。在“缺席”与“侦察”中加了“禁止”与“违背禁令”两个功能,在“恶行”后面加了“神奇的援助”、“起初的不幸获得补救”、“恶棍受到处罚”三个功能。而这几个功能的增加不只是改变了
从“小红帽”的三个故事版本谈结尾的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