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名医何以多长寿自古名医多长寿。近年来,关于名医长寿的经验不断被总结出来,除众所周知的基本吃素、起居有时、恬淡虚无、情趣高雅、甘于奉献、防患未然、摄养为先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以下诸多共同点:一、仁者寿“仁者寿”出自《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医术在古代被称为仁术,从事医学行业的人本身就在做“爱人”的事业。我们经常会看到因大德而得其寿的老中医,他们尽管满头银丝,但依然满面红光,神采奕奕。这就是因为他们德高望重,安心处世,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理宁静。温州医学院金慎之老中医,年登90岁,医名极甚,但他有两个特点:一是不诋毁别人,前医所用处方请他评议,经仔细审核后,不置一词;二是治好许多疑难杂症,不向他人宣传,认为治病是天职,没有必要宣传。他说医生态度要和蔼可亲,把病人的痛苦看做自己的痛苦,急人之所急,从心理上接触病人的精神负担。二、喜读书现在,还无法证明读书能使人长寿,但读书有益身心,确是不争的事实。医学这个职业是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尤其是中医,需要悟性,需要从古今的医学经典、医方、医论、医案中悟出医学之道,古往今来,没有不读书而成为医学大家的。我们身边就经常看到爱读书的老中医。江苏省老中医于祖望老先生平生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人称“四书”老人:读书、藏书、教书、写书,谓“人瘦因工作,家贫为买书”。脑子是用进废退的,老人离、退休后,常出现迟钝、衰退、健忘、痴呆等现象,要在保护肾脑的物质功能基础上,适度地动用脑筋,如学习、下棋、打球、绘画、写字、吟诗、阅读等,既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锻炼,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样,就一定有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三、调七情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的变化。生理状态下的情感变化是机体适应外界各种刺激的正常反应,它可以调节脏腑气机,不引起疾病。如有异常刺激,情绪转化失常也会发生疾病。由于中医大家都深谙内生七情在致病中的地位,因而都加强精神修养,调摄情志,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对前来寻求长寿保健之道的老人,南通市中医院朱良春老先生每以“动可延年,乐则长寿”八字赠之。孔子说“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要想延年益寿,就要热爱生活,保持乐观。“世人欲知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朱良春认为人是处与矛盾之中的,不顺心的事会经常遇到。朱良春从不懊恼、耿耿于怀,对名利之争,一笑了之,泰然自若,真正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四、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广义上的“治未病”应该包括摄生即养生在内,而在此文中谈的“治未病”主要是针对性地预防疾病。我们看到的老中医常给人们精神饱满、意气风发的形象,其实他们也会受到各种疾病的侵扰和威胁,但老中医常从防止小病发生及对常见病、发生病的预防开始,保障了身体的健康。江西
自古名医何以多长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