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读书(作家论苑)说“读书”,得把两个概念分开:上学,也叫读书。早年间问你读了多少年?答七年,好,高小毕业,多半个秀才。现在读了十七年还在读大学,往下还要读博士,但总有读完的那一天;读书的另一个概念,就是“阅读”,甭管多大岁数,认字了,或半认不认的,就捧着本书读。这个,可以活到老读到老,总也读不完。今年4月23日,是第十八个“世界读书日”,主题是:阅读,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为此,喜爱读书人,当以多读书来庆祝。闲来去书店逛,见买书的人不很多,站着坐着“白看书”的却渐增多。没办法,书价好贵。也罢,现今有钱买书多的,未见得就读。去一矿老板的书房,四壁皆书,随意抽出一套,封套的绳结还是原样,老板笑还没打开过呢,就为显得咱也有文化。而真正的阅读者,往往又囊中羞涩,好在书店人性化,在那儿看一天也没人不让。不像我小时:叫服务员半天才要过一本书,刚翻几页,人家就喊了:买吗?不买外边玩去!那是真撵呀!我问过好多作家,小时都有这个经历。所以,老何我曾戏言:若想让孩子长大当作家,就不能给他买太多的书。太多了就不当回事了,阅读兴趣变成阅读负担,读也读不入心。让他不很容易地看到一本书,他就珍惜了认真了,看了就想得记住。当然,这等事,现在很难办到,现今哪家孩子的书不都小山一般,过些时就开窗喊收废品的,一麻袋都上了三轮摩托。以我的感受:有童子功意义的阅读,最为珍贵。小小儿郎,虽然对书里的内容不太懂,但没关系,读了记住了,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就理解了,或许能理解得更深刻。但对我们岁数较大的人来讲,年少时更多的是没有什么书可读。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我记得插队时一个村各家串遍,也见不到一本书。孩子指着墙上屋顶糊的报纸,都熏黄了,问好几年了,就不知那个字念啥?听了真让人心酸,那竟是他念了不知多少遍的文字。阅读最佳的年龄段,该是青少年阶段吧,具体讲应该是十六七到二十六七大约十年间吧。这时间的阅读者对外界的了解可谓如饥似渴,内心就像块海绵,给点水就吸光。用过去的话讲,此时又是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人的可塑性最强,也最易受外界的感染。所以,因势利导,外部环境若能创造比较好的阅读氛围,对青少年的成长极为有益。我年少时赶上了搞运动,能公开看到的书很少。比如《红楼梦》,在当时对青少年就跟“禁书”一般。武侠书更是早已销声匿迹,有一次偶尔借了本带侠字的书,在学校在家里都不敢看,只能在路灯下看,路灯昏黄,看罢过马路,但听汽车声,不
说读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