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曲《春江花月夜》赏析文字介绍摘自:北音网《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箫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队组合形式,由排箫、笳和鼓等乐器组成,《秋风辞》:“泛楼船号济汾河,横中流兮扬清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棹歌即船歌.)(又名《夕阳箫歌》、《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约在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将汪县庭传谱的《浔阳夜月》改编成丝竹合奏(乐队由琵琶、筝、二胡、、弓胡、阮、双铃、木鱼、海螺等乐器。),由大同乐会会长郑觐文改名为《春江花月夜》并重拟了十个小标题。早在140多年前就以《夕阳箫鼓》之名流传在民间。1895年李芳园所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此曲易名为《浔阳琵琶》;以后由浦东派汪昱庭先生等人对“浔阳琵琶”作了加工整理,易名为《浔阳古曲》或《浔阳夜月》。小标题大致与李氏相同,后经郑觐文等人改编成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改名为《春江花月夜》,他把每段小标题定为较形象易懂的五个字,突出了“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形象和意境。随着历史的变迁,尽管乐曲标题各派有异,但其基础仍是“夕阳箫鼓”。这首古曲以优美柔婉的旋律,塑造出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春风和煦、皎月当空、山水相连、花月交辉、渔舟晚归、如诗似画的自然景色,以其浓郁的中国风格,纯朴典雅的民族音调,给人以一种难言的美妙之感和的艺术享受。乐曲通过优美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生动地表现了泛舟畅游的愉悦情趣,尽情地赞赏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扣人心弦。l、江楼钟鼓先由琵琶用弹桃指法模拟鼓声,箫和筝则奏出轻微的波音,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水涟的景色,呈现出一种安谧深幽的意境,接着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富有江南风格的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和,大鼓滚奏,意境深远:666126556556123-和36156532-35656123212312-这一主题旋律可以说是全曲的基础。以后各段就是以这段旋律为基础进行“换头合尾式”的变奏,也就是在每一段的前半部分进行变奏或引进新的音调(即“换头”),而在每段的后半部分反复主题旋律(即“合尾”),乐曲的其它各个段落都是通过它的变奏、发展、衍化而成的。2、月上东山主题音调移高四度自由模进(即把第一段的主题旋律移高四度,作自由模进变奏),音乐恬静而开阔,,江清月白。2–2235321126513232322235353213231323123216556乐曲的主题音调移高四度,旋律又向上引发,给人一种徐徐上升的动感,江上微波涟漪,景色分外迷人。这一段结尾:361565323212312-是和第一段基本相同的。这可以称作“换头合尾”式的变奏。3、风回曲水曲调在层层下旋后又回升,主题音调在上五度上自由模进,富有推动力,恰似江风吹拂,流水回荡。此段一般都删去。4、花影层台在六小节徐缓的曲调后,琵琶弹出了四组先紧后宽的华彩音型:567565673–356353562–235232351–123121236-与前几段描绘的话静画面呈鲜明对比,犹如阵阵清风吹皱一江春水,大有水中花影纷乱层叠之貌。5、水深云际23553235535353216121235352
古曲《春江花月夜》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