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米折返跑与12分钟跑对于评价大学生有氧工作能力的比较研究刘杨1,张一民2(1北京体育职业学院社会体育系,北京100075;2北京体育大学教学实验中心,北京100084)摘要:本研究随机抽取19-22岁在校学生100名采用实验室直接测试的测量结果为效标,在充分比较两种种间接测量方法(12min跑、20M折返跑)推算最大摄氧量结果间差异的基础上,对两种最大摄氧量间接测试法的准确性进行评估,从而为大范围推进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20M折返跑的推算结果更为科学、有效,适合群体测试的需要。关键词:有氧工作能力;大学生;20M折返跑;12min跑1前言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栋梁,是未来国家发展必须依赖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的重视。有氧工作能力是综合反映机体素质的重要方面。具备良好的有氧工作能力,能够有效防止多种急慢性疾病的发生,降低患病风险。[1]最大摄氧量(VO2max)集中反映了个体的心肺功能,肌肉类型,血液携带、运输氧的能力和组织吸收、利用氧的能力,它能够综合、客观地反映个体的体质状况。[2]12min跑作为一种场地测试法,要求受试者在田径跑道,完成12分钟的匀速跑动。测试要求受试者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完成尽可能远的跑动距离。测试结束后,由测试人员记录受试者的跑动距离,然后代入公式,推算最大摄氧量。[3]20M折返跑其方法为:让受试者在长度为20米的跑道上做折返运动,受试者的步频受到间隔双音的控制,随着节奏逐渐加快,受试者的运动负荷不断增加。在运动结束的即刻,记录受试者的跑动级别和跑动回合,从而推算其最大摄氧量。[4]目前比较成熟的方案有应用于网球运动员的beep-test,主要是评价网球运动员的心血管机能。本研究在充分了解学生心肺功能特点和体质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探索最大摄氧量的年龄和性别差异以及变化规律,从而为以后建立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最大摄氧量测量和评价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9-22岁在校学生100名(无运动经历),其中男女各50名。受试人员在测试之前均进行了简单的体格检查,通过运动安全问卷(par-q问卷)的筛查可知受试人员均无运动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体格健康。具体情况见表1:表1样本基本情况(Mean±SD)性别N身高(cm)体重(kg)±±±±±±,对同一受试者分别采用直接测试法和间接测试法。在直接测试法中,用跑台测试作为效标方案,采集受试者的最大摄氧量、心率、RPE指数等重要指标。在间接测试法中,分别采用20M折返跑和12分钟跑,采集同一受试者在不同测试方案下的最大摄氧量数值及相关参数。在比较研究的测试过程中,依据课程安排,把课余时间相近的同学分为一组,共分为10组,首先进行实验室跑台测试,此后依次完成20M折返跑,12min跑和台阶试验,每种测试均在饭后2-,相邻两项测试间隔24-48小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为试验结果的产生提供数据支持。其中测量结果均已平均值±标准差(M
20米折返跑与12分钟跑对于评价大学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