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近现代吠檀多哲学综述朱明忠(中洋研究所,北京100021)摘要:近现代吠檀多论,又称新吠檀多论,其特点是:变革传统,以适应时代需要;融合东西方思想;调和宗教与哲学;哲学与人道主义相结合等。它在现代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宗教倾向减弱,世俗化倾向加强;神秘主义色彩减弱,理性主义倾向加强;传统功能减弱,为社会服务功能加强。学习新吠檀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印度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有利于我们认识今日之印度,并促进中印人民的文化交流与传统友谊。关键词:印度教;传统吠檀多;新吠檀多;神秘主义;理性主义;世俗主义中图分类号:B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0246(2008)06—0019—06印度近现代吠檀多哲学,又称新吠檀多哲学,是在近代印度教改革运动中逐渐产生的一种新兴哲学思潮。它发端于19世纪初,兴起于19世纪后期,昌盛于20世纪上半叶,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根据印度历史的分期和印度哲学发展的特点,近现代吠檀多哲学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近代印度教改革运动时期的吠檀多哲学、民族独立运动时期的吠檀多哲学和印度独立后的吠檀多哲学。古代吠檀多论是印度教六派正统哲学(数论、胜论、正理论、瑜伽论、弥曼差论和吠檀多论)中重要的一支,到了近现代,其他五个流派大都已经消逝或融汇于其他哲学中,而只有吠檀多论一枝独秀,长盛不衰。可以说,吠檀多论是印度传统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其地位和影响相当于我国的儒家思想。新吠檀多哲学就是在改革传统吠檀多的基础上,大量汲取西方哲学的方法和内容以及自然科学知识而形成的一种现代哲学流派。由于它既符合传统,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故对现代印度社会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近现代吠檀多论的思想渊源近现代吠檀多是古代吠檀多论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它不是简单的承袭和照搬,而是在承继古代吠檀多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摄取东西方哲学之精华、吸收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经过消化、改造和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兴哲学。应当说,近现代吠檀多哲学也是一种创新哲学。其思想渊源有如下四个方面:,它蕴涵着多种宇宙观点和积极向上的人生哲理。近现代吠檀多论者大多认为,中世纪的吠檀多之所以走上衰败,其重要原因乃是它违背了奥义书的原理,因此他们研究奥义书,重新诠释奥义书,让奥义书的真理重返人间,用奥义书的精神重新武装人民的头脑。几乎没作者简介:朱明忠(1943一),男,北京市人,中洋研究所研究员,佛教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印度哲学、宗教与文化。维普资讯学战线·2008年第6期·东方哲学有一位新吠檀多论者,在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时不研究奥义书,不引证奥义书的。还有一些新吠檀多论者把奥义书从梵文翻译成英文或现代通俗语言,以使不懂梵文的老百姓能够理解和接受。传统吠檀多经典,如《梵经》、《薄伽梵歌》以及古代吠檀多不同流派的著作,都是新吠檀多论者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其中,商羯罗为代表的吠檀多不二论和罗摩努阁为代表的吠檀多制限不二论,则是许多新吠檀多理论的重要源泉。但是,新吠檀多论者并不是盲目地吸收古代吠檀多思想,而是有选择的、批判性的吸收。例如,他们在继承商羯罗的“梵我同一”观点的同时,也批判了他的“摩耶论”(世界虚幻说)。他们主张梵所显现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倡导人们不要逃避现实世界,而要积极参加社会活
印度近现代吠檀多哲学综述.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