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潮绣何以为潮.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潮绣何以为潮————————————————————————————————作者:————————————————————————————————日期: 潮绣何以为潮 [摘要]潮绣是广东潮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但潮绣的“潮”字因何而来,本文将通过潮绣是在潮汕地区发展起来的、潮绣具有浓厚的潮汕特色、潮绣的代表人物多为潮人、海外潮人是促进潮绣工艺走向世界的大功臣这四个方面来论述“潮绣何以为潮”。[关键词]潮绣;潮绣发展;潮绣特色;代表人物;海外潮人...........................................................................................潮汕地区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品类丰富,技艺精湛,文化积淀深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潮绣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潮绣是粤绣两大流派之一。它源于粤绣,因具有自身特色,而被称为潮绣。一、潮绣是在潮汕地区发展起来的潮汕地区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土地上,根植在这片沃土的潮绣,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里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四大名绣之粤绣的主要流派。(一)潮绣的起源粤绣包括了广绣、潮绣二大流派,也即泛指广东区域内之刺绣。潮绣作为粤绣其中之一,发源并流行于现在的潮汕地区。大约在唐代,潮绣就在潮汕地区出现了。早在唐代,潮州已盛产刺绣材料如“蕉葛”、“麻布”,“蚕亦五收”,所以刺绣工艺随之应运而生。据《潮州志》记载,韩愈被贬到潮州后,提倡妇女外出要“以丝巾皂布丈余盖头蒙面双垂至膝”,后人称之为“韩公帕”。[1]由此可见,唐代潮州已有简单的剌绣工艺。(二)潮绣的发展最早提及潮州刺绣的文献,是宋宝二年(1254)潮州知州陈炜《题湖平石壁》诗(诗刻今存潮州葫芦山中麓),其颈联:“朱幡影里绣屏好,绿盖香中画舫行。”[2] 意思是:太守夏日游湖,画舫在绿漪荷香中徐行,微风轻拂,在丽日辉映下展示出一幅幅精美的绣屏。这是中载,充分证明了潮绣应用于潮汕地区的日常生活。迟至明代,潮绣此时在潮汕地区形成专业性的生产区域,正如当时民谣所说的:“东门晒渔网(织渔网),西门摆花规(刺绣),南门削竹箸(竹艺),北门挲脚腿(即用手掌在大腿上推压成制鞋的鞋索,指制鞋业)。”时至今天,潮州市区的西门仍是刺绣工艺的基地。清代,刺绣在潮州民间更为盛行。在清朝乾隆年间,潮汕地区已广设绣庄、绣坊,潮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乾隆年间,潮州西门外天地坛、布梳街以及开元寺附近,已有绣庄20多家,绣品输向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一带,占领南洋市场,特别是带有民间浓厚地方特色的厅堂,佛庙摆设的绣品更是供不应求。可见潮绣在清代已经大规模出口,对国外市场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当时潮汕地区的女子普遍都会刺绣。据乾隆年间所修《潮州府志》载:“凡女子十一二岁,其母即为预治嫁衣,故织衽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府城潮州长期以来是潮绣的基地和大本营,潮州不仅出名女绣工,也出名男绣工。清末潮绣作品《苏武牧羊》在南京举办的全国工艺赛会上获过大奖。当时,潮州城里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祝贺,绣工被誉为“绣花状元”。潮州绣品曾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南洋第一次劝业会,展出并获奖的计有:大幅刺绣挂屏《苏武牧羊》、《丹凤朝阳》、《郭子仪拜寿》、《狮子头》等。这些参展的潮绣品,全由24名潮州男绣工通力合作刺绣,这24名绣工被誉为“刺

潮绣何以为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uciferios02
  • 文件大小118 KB
  • 时间2019-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