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刊 2003 年第 3 期
晏子研究
试论晏子中庸思想
张继
(苏州大学法学院江苏苏州 2 15000
【摘要]晏子是中庸思想的实践者,其著名的“和同”论是其对中庸思想的理论概括。晏子的中庸思想源于春秋时期
天道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是科学进步和人们认识提高的结果,是一定方法论和思想的有机统一。晏子中庸思想主要
表现在其为人处世和政治生涯中,也是其政治成功的理论基础。但其思想有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中庸;天道观;社会历史观;和同
[ 中图分类号]B229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1002 一382(20030-005-05
说起中庸,人们首先要想到的是最早提出中庸之概念并发扬广大中庸思想的中国第
一圣人—孔子。然而,任何一种成熟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是根源于深厚的历史沃土中
的,中庸思想概莫能外。比孔子略早的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子就是孔子中庸思想的
伟大奠基者,他虽然没有提出中庸这一概念,然而在其伟大的50 多年的政治生涯中,身体
力行,以中庸为指导,在三代君主俱弱的情况下,审时度势,以自己恰到好处的行为实现着
自己的政治抱负,使齐国仍能在国势渐衰的情况下保持着大国尊严,而自己也名播千秋,
成为后世楷模。然而与管仲相比,晏子却没有形成系统法制思想和实施严峻法治制度,探
根求源,也归因于在当时特定的国内国外情况下其对齐国整个立身发展的把握,也是中庸
思想的体现。本文拟结合有关文献及史籍,对晏子中庸思想进行探析,希望有益于当前对
中国古代思想的研究,更希望求教于学界前辈。
一、天道自然及杜会历史观与晏子中庸思想
谈及中庸思想,必须对中庸这个概念进行恰当的理解和把握。《说文》:“中,正也。”
“庸,用也。”可以理解为适当地运用。有人认为中庸就是不偏不倚,这是形而上学者以静态
思维对中庸概念的理解,缺乏科学性。《论语·先进》篇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
曰:‘过犹不及’。”孔子反对过与不及,实际强调和谐,讲究适中。《论语·雍也》:“中庸之为
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德在这里指孔子主张的礼、义、仁、智、信。孔子把中庸之德上
升为至德,表达了他的恰如其分地综合利用礼、义、仁、智、信来治理好国家的理想。所以中
庸思想便是一定的方法和内容的统一,是一定的内容在一定的方法统摄下恰到好处的结
合。晏子思想复杂庞博,礼、义、仁、智、信只是其中一部分,在其政治生涯中他自觉遵循中
[收搞日期」2003 - 03 一18
[作者简介] 张继(1971一)。男,苏州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研究生。
万方数据
庸之道以统领着其整个复杂丰富的思想,而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各种形势的变
化,恰到好处地指导着实践。孔子在《家语·弟子行》中说:“君虽不量其身,臣不可不忠于
君,有道顺命,无道衡命,盖晏子平仲之行也。”晏子洁身自好一心事君,他根据灵、庄、景三
公本身不同性格特点,灵活调整自己行为措施,“灵公污而晏子事之以整齐,庄公怯而晏子
事之以勇,景公侈而晏子事之以俭。”(《孔丛子·话墨》)对于晏子的处世方式,谗臣梁丘据
曾洁问晏子曰:“子事三君,君不同心,而子俱顺焉,仁人固多心乎?”晏子答曰:“一心可以
事百
试论晏子中庸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