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的建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珊瑚虫从幼体长到成体,历时并不长,但是珊瑚礁的形成却要经历漫长的地质年代。由无数造礁生物,世世代代分泌石灰质骨骼,一个挨一个地粘连成骨架,再一个叠一个地聚积形成巨大礁体。牡蛎在珊瑚礁中,既有美丽的珊瑚丛生又有众多复杂的生活小境,因而吸引大量的海洋动物来这里安家落户,并世世代代繁衍下来。这样繁荣昌盛景象的造成,首先应归功于石珊瑚,因为只有它能够为海洋生物提供许多安全而舒适的栖息地,否则,吸引不来如此众多的生命。一旦活的珊瑚遭到摧残,许多动物就会随之离去。作为总建筑师的石珊瑚一般形成两种类型的群体,即慢速生长的块状群体,每年约长1厘米,如高星珊瑚等,和快速生长的枝状群体,每年约长4一1O厘米,如鹿角珊瑚等。块状群体组成原生骨架的大部分,而枝状群体主要在礁的外缘或底部丛生。其他造礁生物如珊瑚藻、苍珊瑚、笙珊瑚、多孔螅、海绵、苔藓虫和包壳有孔虫等则在不同部位,以不同的方式配合石珊瑚造礁。不过,也有些珊瑚礁的主要造礁者不是珊瑚,而是珊瑚藻,甚至是有孔虫,这和当时当地的海洋环境条件有关。这里要补充谈一谈的是贝类中的牡蛎和海菊蛤。它们是用壳固着生活的双壳类,特别是牡蛎,往往成片地附着在礁石上,成为骨架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这种意义上可以将它们列入造礁生物。牡蛎是用左壳固着在礁石或另一牡蛎壳上的,右壳是平的,像盖子似地盖着软体;壳长得又粗又厚,并且互相重叠积成厚厚的一层,成片地盖在礁岩表面上,能够抵抗住波浪的冲击;它可以较长时间地暴露在空气中,忍耐阳光直接曝晒,在周期性干涸的最“恶劣”环境中同样能够生活,所以在礁的这一部分牡蛎大量繁殖,没有遇到竞争对手。在建造珊瑚礁的过程中,一方面是造礁生物的世代繁殖,加积碳酸钙,另一方面是海洋动力的侵蚀破坏;它们相互制约,交替发展,结果造成礁体的多层结构,并且布满网状洞穴。这样一个礁体就像是一幢高层建筑,为迁入的许多动物准备不同层次的栖息地。各种动物按照自己喜爱的深度条件和生活习性选择某一层次的“房间”安家落户,如礁缘底部水深约70米以下的洞穴或悬礁之下,常常成为不爱阳光的生物的理想“居室”。往上,则分别被适合相应条件的各类钻孔生物、穴居生物、固着生物、滤食生物和捕食生物所占据。在建筑的最高层,即接近海面的礁表层,海水动荡,阳光充足,氧气丰富,饵食料多,是造礁生物繁殖的理想地方,也是喜爱阳光的生物栖息场所。在这里,造礁生物不断地水平向外和垂直向上生长,扩大“建筑面积”,为各种生物提供更多的“住房”。海平面的变动在几米以下时,礁的基底相对于海平面的沉降一般是有利于珊瑚增长的。只有在沉降运动过于迅速,珊瑚礁跟不上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以及在混浊的海水妨碍了光线透入时,珊瑚才会死亡。礁的基底相对于海平面的轻微上升,能对所有的珊瑚礁产生强烈影响,只有最深的珊瑚礁不受损害。礁面露出海面,必然引起极大的变化,并导致珊瑚死亡。比较脆弱的礁体也受波浪打击而破碎,即使是比较厚层坚实的礁体,久而久之也会被夷平,在低潮面附近形成一片石灰质浪蚀平台。浅潭会由于珊瑚藻的生长而填平。大的礁块和珊瑚帽受到海蚀而成为巨砾。人们在印度尼西亚的珊瑚礁分布区发现上升礁的遗迹,其上有许多礁块被抛到礁坪台的边缘上,形成一道堤垒,与前述的粗砾堤垒相似,只不过其粒径较大。这种堤垒逐渐被破坏的过程,可以从生长在堤垒顶部的树林逐渐倾斜,以及堤垒两端的砂坪从
造礁生物的作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