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考点展示]
:价值与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供给与需求;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核心考点一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商品的价格最终由价值决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就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就越低。
(3)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点拨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商品数量、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的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劳动生产率
个别劳动生产率
单位商品价值量
正比
无关
反比
无关
商品价值总量
无关
反比
无关
正比
商品数量
反比
反比
正比
正比
(1)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使价格上下波动。
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升。受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2)价格反过来影响供求,使供求趋于平衡
①某种商品价格上升,人们对它的需求量会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会增加。
②某种商品价格上升,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
(1)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
(2)供求影响价格。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提高。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主要是由商品供求关系引起的。
(3)纸币的发行量。当纸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引起通货膨胀,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4)价格还受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2山东高考·18
此考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价格与供求的关系,计算题、坐标曲线关系图是命题的主要形式,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也可能以主观题的形式综合考查影响价格的因素。
2012北京高考·33
2012大纲全国卷·24
2012江苏高考·6
2012安徽高考·3
命题点1 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典例1 (2012·大纲全国卷)2010年生产一件A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8小时,价值80元,全社会A商品的产量为10万件。如果2011年生产一件A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4小时,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1年A商品的全社会总产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价值总量分别是( )
、80元、800万元
、40元、400万元
、80元、1 600万元
、40元、800万元
答案 D
解析审题时要抓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4小时”这一“题眼”,这意味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社会劳动生产率与社会总产量成正比例关系,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例关系,与价值总量无关,所以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怎样提高,商品价值总量不变。2011年A商品的社会价值总量是:80×10万=800万元,这样就可以用排除法排除B、C两项;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原来的一半,意味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所以在同样时间内,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社会总产量会提高一倍、单位商品价值量会变为原来的1/2。所以应选D。
计算类选择题解法
解答计算类试题的前提是要夯实基础知识,准确掌握相关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及相关公式,并能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同时要引入数学思维。
一般而言,有三种方法可以根据题目特点和自身思维特点加以选择运用。
(1)根据变量关系,直接推算(正比关系的变量用乘号联接;反比关系的变量用除号联
接;增加的变量加上变动部分,降低的变量减少变动部分),明确变量之间的已知关
系,直接推理。
(2)将未知变量设为未知数,解答方程(用方程将各种变量联接起来,根据数学概念解
答方程)。
(3)对于数据整倍变化,或没有确切说明变化幅度时可以根据其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
约数假设数值,进行模型化推算。
命题点2 价格与供求的关系
典例2 (2012·山东高考)下列曲线图中,某商品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E点。若生产该商品的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引起E点向E′点方向移动。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曲
2014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12多变的价格(必修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