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金融与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摘要:总结和反思金融危机的诱发根源,是为了探寻人类能够避免“经济劫难”的对策良方,但专家学者们显然不乏从制度缺失的层面来反思这场危机,而往往忽视在市场和政府双失灵下诊治金融危机的“伦理偏方”。金融危机背后所隐藏的“经济人”偏执、“自由”的扭曲与滥用、信用的漠视与践踏、工具理性的无限度扩张等,反映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金融与道德的冲突无可避免。关键词:金融危机、次贷危机、金融从业人员、道德[正文]2009年2月2日,温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说了一些耐人寻味的话:“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道德,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跨越了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领域,而这一话题在当下频频被热议,就是由于它从多层面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冲击。在各行各业中,往往是从事金融工作的人可以游走在道德的边缘,特别是在金融创新的领域。因此现今在金融学研究中提升“道德”的地位也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道德是金融的隐形生产力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良好的金融体系是形成健康而富有活力的经济体的必要条件,它实现了资金从储蓄者向具有生产性投资机会的资金需求者手中的转移。而金融领域也是道德活动的领域,也受其影响和制约,哪怕是再优越再发达的金融体系,也离不开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首先,金融活动主体受其信奉的道德准则所支配,用于处理各种经济关系和解决各类经济矛盾。参与金融交易的人总要基于社会的道德环境,按照自己认定的某些伦理原则进行金融交易,以谋求其金融资产的理想配置,获取收益。因此,道德应作为金融的内生变量发挥作用。其次,市场经济中,主体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编织网,然而道德便成为这个关系网的连接媒介之一,如果信用和道德的媒介发生变异或断裂必然会对整个关系网产生连锁性的破坏,贯穿于金融网络之中的伦理准则在无形中确保着经济运行的效率,整个金融体系发挥的一切作用无不建立在一条道德底线之上。因此,当人们在金融活动都自觉以道德为准则时,金融市场上的信息就更加真实可信,运行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使得交易能有序进行,发展也会加速,那么金融市场地稳定前行也就得以实现。二、金融与道德的不和谐之音1、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金融职业道德,就是金融从业者在从事金融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它是由多层次要求构成的规范和意识,是金融活动的命脉。金融从业人员道德缺失会直接导致金融内部的腐败,金融从业人员盲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会使得金融所具有的经济调控作用失去平衡。近些年来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运用广泛,金融从业人员凭借自身专业知识,利用金融业务的利息差、时间差、行际差等隐蔽手段谋取利润的案件也已经屡见不鲜逐,如金融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巨额公款为个人进行股票交易、利用变更电脑数据贪污或挪用公款等。金融经管人员更是可以利用自身的职位之便恶性的发放贷款、收受贿赂等从而导致国家财产损失严重。而金融从业者之所以有道德问题,归根结底可以说是经济利益与道德价值的矛盾。西方人往往追究这一问题产生根源在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制度约束不健全以及约束不力,却对于导致道德问题的人员品质、追求等方面因素却并无丝毫责难,这是不正确的。 2、从华尔街精英看金融职业道德美国是当今世界金融体系最发达的国家,
谈金融与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