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
张爱玲
作者简介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张煐。1930年改名张爱玲,1939年考进香港大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两年後,发表《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并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和胡兰成。1944与胡兰成结婚,1945年自编《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战胜利。1947年与胡兰成离婚,1952年移居香港,1955年离港赴美,并拜访胡适。1956年结识剧作家赖雅,同年八月,在纽约与赖雅结婚。1967年赖雅去世,1973年定居洛杉矶;两年后,完成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1995年九月逝於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四岁。
走进小说
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轻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轻了。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战胜利、国民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就像一窗精巧细致的窗棂格纹,少了每一格都不成,只是放在眼里便透着美,但到底美在哪里却又一时道不明。洗尽铅华、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段漫长的不了情。曼桢与世均注定的情深缘浅,世均与翠芝两个不相爱的人结了婚。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曼桢怀着自杀般的心情嫁了祝鸿才……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
人物简介
第一叹:沈世钧
叹他性格之懦弱,对爱情还是不够坚定、执着!若是他足够强烈地爱着顾曼桢,那么他就不应当那样轻信曼璐的那些欺骗他的话。即使他真信了,他也应当一定要与曼桢见上一面。试想,曼桢曾经那样的对待他,怎么可能连见他一面都不肯,而把戒指给她姐姐,如此绝情呢?因为沈世钧性格不够坚强,所以才轻易放弃了继续寻找曼桢的决心,而又那么快的与别人结了婚。他与曼桢的爱情,哪怕是要终结,也一定要亲自见面说明白才行的。如果沈世钧脑子稍想一想,就应该发现在他找不到曼桢的那段时间,一定是有事情发生了。可惜他放弃了!沈世钧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此人有点小心眼。比如他吃张豫瑾的醋便可说明。这原本可以是一个成大事的人,如果他与曼桢在一起的话,他会找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会努力拼搏。可是没想到,那个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居然会这样的平凡、没有抱负,最后只是成了普普通通的市井之民,娶了一个自己不爱的没有任何感觉的老婆。而且这个老婆的心里还藏着另外一个男人——他的好朋友叔惠,真是可笑呐。
说实话,彷佛曼桢和世钧两人一直都在辗转。
世钧辗转于顾曼桢和石翠芝,最终和翠芝躺进了婚姻的坟墓,随俗浮沉。而曼桢辗转沈世钧、叔惠、鸿才、豫瑾——似乎女人的命运总是比男人要惨淡些。爱玲留给曼桢的结局是孑然一身,陪伴儿子成长,她该是幸福的罢。
第二叹:顾曼璐
叹此人命苦,是一个典型的大上海时代的悲剧。她为了家人,放弃了自己的爱人,去做了舞女,这一点的确显出了她的奉献、刚烈精神。但是,为了留住自己的丈夫,试图牺牲自己一手培养的妹妹。如果说她一手造成妹妹的悲剧,那又是谁造成她的悲剧呢?社会?家庭?还是她自己?这个极具矛盾的人物,留给读者深思。
第三叹:顾曼桢
叹她的悲剧人生,也叹她的软弱无助。这个人是可以让人真正同情的一个人!她对爱情的执着要远胜于沈世钧。她有性格刚强的一面,但仍然摆脱不了作为女人的软弱的一面。她不应该那样随便的将沈世钧给的戒指轻易当着他的面脱下来。我认为,曼桢与世均之间应该多沟通,其实当初吵架的事根本不会弄的那么僵,只是当初没有人肯体谅对方。
张爱玲对于曼桢出场时的外貌描写颇为独特,清新淡雅:“她是圆圆的脸,圆中见方——也不是方,只是有轮廓就是了。”
圆脸体现出曼桢身为女性的柔美典雅,这样一个水润珠华的年轻女子,即便样貌并不出众,一样似水,涤荡人心,令人瞧了便觉得舒坦。
是了,曼桢就是这样一个舒坦的人。
半生缘费下载51701557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