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日咏梅诗歌之比较.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日咏梅诗歌之比较摘要:“咏梅”是中日古典诗歌共同出现的主题。文章以比较文学的视点出发,从二者体现在内容方面的异同点入手,从“梅香”这个共同主题、以及中国咏梅诗的“个性”与日本咏梅和歌的“交流性”等方面,分析二者在反映意境方面的分歧。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有借鉴与受容,但前者更倾向于以“物哀”、“为艺术而艺术”的纯文学;而中国文学则以“诗言志”、强调诗歌的教化功用见长。关键字:咏梅;梅香;万叶集;个性;交流性;诗言志梅,果树,蔷薇科。早春开花,色有红白两种。中国是梅花的原产地,梅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史。在中国,梅花进入人们的审美领域,最初被引为诗歌意象是在魏晋时期,在宋代时达到了咏梅诗的高潮。日本于奈良时代作为观赏从中国引进了梅花,从此梅就在日本列岛生根开花。在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及《日本书纪》里均无有关梅花的记载。“梅”作为一种文学意象被人们关注则最早出现在奈良时代的《万叶集》,以及与之同时代的汉诗集《怀风藻》中。古代日本同朝鲜、越南等国家一样,都同属于汉文化圈的国家。因此,有著许多共同的欣赏习惯和文化习俗。然而,由于文学观、自然观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种事物、同样景象,表现在中日文人诗学作品中的情感与意境往往又大相径庭。就中日两国的咏梅诗来讲,亦存在著许多异同点。一、关于“梅香”梅花香味清幽,沁人心脾,非它花可比。因之,不少诗人在其咏梅诗中,均是针对梅花的香味而咏的。牆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北宋王安石《梅花》)在这首诗中,既写了梅之色,更写了梅之香。诗人紧紧抓住梅花凌寒开放“为有暗香来”这一特点,用以表现一种倔强的风骨精神。梅花不仅凌寒吐豔,而且还在严寒中播送“暗香”,严寒既压不倒其色,亦挡不住其香。诗言志,歌咏言。在中国诗歌中,梅花的香是一种人格与风骨的暗喻,一种精神的体现。中国历代诗人都颇为注意梅花的香。如杨炯咏梅云:“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梅花落》);柳宗元诗说:“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早梅》);更有陆游的名句:“一春花信二十四,纵有此香无此格”(《芳华楼赏梅》)等等,都有著一种深刻的寓意,体现作者忠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思想。日本咏梅诗中的“咏香”之作则与此大不同。春の夜の闇はあやなし梅の花色こそ见えね香りやは隠るる(《古今和歌集》卷一春歌上0041凡河内躬恒)译诗曰:春夜亦何愚,妄图暗四隅,梅花虽不见,香气岂能无。梅花盛开,花香弥漫。而春天的夜色,又是何等的娇憨,企图以夜色来加以掩盖,岂不知即使夜色弥漫辨不见花色,但那扑鼻的清香岂是可挡之物?没有高风亮节的风骨,只是单纯的描写梅花的香味。甚至为了描写梅香,居然将梅花本身也弃掉了。《万叶集》和《古今和歌集》之间的约两百年,当时日本诗人无比讲究、偏重审美,表现在诗中的也多单纯的审美感动,与中国咏梅之作的厚重、尖锐相比,就显得轻快而单纯许多。二、中国咏梅诗的“个性”与日本咏梅和歌的“交流性”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梅花有著各种各样的别称:疏影:吴可《探梅》“喷月清香犹吝惜,印溪疏影咨横斜。”孤根:李新《次韵任吏君咏梅二首》“堂上高人解赏音,孤根未放草来侵。”孤芳:林埔《梅花三首》“几回山脚又江头,绕著孤芳看不休。”寒颜:张峰《梅》“一枝寒颜映窗光,蕊气侵衣断客肠。”擅长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文风是作者心灵的自然流露,诗词的风格就是作家个性的体

中日咏梅诗歌之比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19-10-1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