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城市小学养蚕新模式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陈耀华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个单元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小学生通过饲养蚕宝宝的活动来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但是,城市学校地处城区,家、校附近没有桑树,孩子要养蚕,需要家长开车到郊外很远的地方采集桑叶。前几年开展养蚕活动,只有少数学生参加。要开展大面积的养蚕实践活动,需要解决诸多问题:如蚕种、桑叶来源,养蚕技术,家长是否支持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让学生人人亲历和体检科学探究活动”就不能落实。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家庭资源来解决好上述问题呢?我反思前些年这个单元的教学经验与教训,探索出城市小学生采用“套餐”养蚕模式,构建起“家校互动、师生互动、社会参与”的科学教育平台,收到了很好的实效,有利于在城市学校普及与推广。我们的策略是:
一、公司联手,推行“套餐”养蚕法。 对于城市儿童来说。 “养蚕”是一项既能激发儿童创造兴趣,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宽,又易于儿童动手操作。我调查发现,城市学校三年级学生97%以上的未养过蚕,他们对于养蚕感觉新鲜、新奇,十分喜欢这项科学活动。怎样才能保证这项科学活动落到实处呢?我们多方打听,最后联系到四川省生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他们可以提供蚕种和桑叶,为了方便孩子养蚕,我们与公司协商,开发了“少儿科学养蚕学具”, 推行“套餐”养蚕法。
所谓“套餐法”,就是由蚕种公司统一为孩子制作《少儿科学养蚕学具》,学具中包括养蚕所需的所有材料:蚕卵、蚕房、蚕刷、结茧方格簇、养蚕记录表,每周保证提供一次用塑料袋封装的新鲜桑叶,中途如果蚕死亡,给学生补充同龄蚕。这样就能满足每个孩子积极主动投入其中,把科学活动资源引入校园科普教育活动,搭建起学校科学养蚕的教育平台。
二、书信沟通,整合家庭资源。根据科学老师事先调查学生,仅凭小孩子回家说
“我们要养蚕了”,部分家长会积极支持。但也有一些家庭喜欢养宠物,有些家长因考虑桑叶而发愁,有些家长对学生的养蚕活动不理解,担心会影响学习,还有些是因为家里有人怕虫子,不完全支持。我校三年级有9个班450多人,为了让每位孩子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享受均衡教育的权力,养蚕前,我写了一封“科学养蚕实践活动告家长书”,印发给每位家长。
通过与家长交流,达成了共识,家长明确了开展养蚕活动的意义,家长的支持是养蚕活动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硬件设施有了保障后,掌握饲养小蚕的方法也很重要。城市家庭大多没有养蚕经历,仅靠科学老师一人在课堂指导几百个孩子,每周又受课时限制,难以达到最佳效果,于是,我又印发了“怎样饲养蚕宝宝”的辅导资料让学生带回家庭,对学生和家庭成员进行“岗前培训”——养蚕注意事项:
1、给蚕投放桑叶,叫给桑。桑叶不要水洗,保持自然状态。给桑叶要有一定的时间和数量,每天可以在清晨、中午、下午放学和晚上睡觉前各给桑一次,睡前可多放一些。对4龄——5龄大蚕可适当增加给桑的次数。桑叶的数量以蚕能基本吃净为宜。
2、清除蚕粪和桑叶的残渣的过程,称为除沙。为避免小蚕丢失,对1龄小蚕可以不除沙。2龄、3龄每天各除沙2次,4龄、5龄的大蚕应每天除沙1次——2次。
3、蚕在眠期,室内要安静,光线要稍暗,不要翻动眠蚕。眠蚕蜕皮后,要到头部呈现淡褐色、爬动找食时才开始喂桑叶。刚起眠的“起蚕”,消化力较弱,要喂鲜嫩桑叶并逐渐
探索城市小学生养蚕新模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