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子天王图卷》(宋代的临本)是否传自吴道子尚缺乏证明,然而是一幅优秀的古代作品。图卷最后一段取材《瑞应本起经》中净饭王抱了初生的释迦牟尼到神庙中,诸神为之慌忙匍伏下拜的故事。净饭王捧着婴儿,以一种小心翼翼的动作,充分透露出这一抱持者的崇敬心情;同时,那一跪拜在地的孔武有力的天神,更不是单纯的跪拜,而是张皇失措、惶恐万状的神态,是精神上完全降服了的表情。净饭王和天神的这两个有充分的心理根据的动作便烘托出还在襁褓中的,在画面上看不出任何直接的迹象来的小小婴儿的不平凡和无上威严。这样的表现是通过人物的表情和内心的联系以阐明主题,所以在绘画艺术技巧的发展上有创新的意义(图204)。曲阳北岳庙的鬼伯的形象非常强健有力,是摹刻唐代蒲州刺史刘伯荣所画的壁画。曲阜孔子像是宋代绍圣二年的刻石。观音像石刻在全国各地辗转摹刻,极为常见。这些作品,无论是鬼伯的夸张的激动的表情,孔子群像的构图,观音的姿态,都明显的具有唐代的风格,而且这些作品运用的线纹都是所谓的“蒪菜条”——是历代公认吴道子的特长。今天已不可能直接见到吴道子的作品,也不能确定那些古代画迹与吴道子有较密切的关系,关于吴道子的艺术成就,我们主要的是从文字记载中加以探讨。吴道子唐画家。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少孤。相传曾学书丁张旭、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曾在韦嗣立处当小吏,做过兖州瑕丘(今山乐滋阳)县尉。漫游洛阳时,玄宗闻其名,任以内博士,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后官宁王友,乾元初(公园758年)尚在。擅画佛道人物,远师南潮梁张僧繇,近学张孝师,笔迹磊落,势状雄峻,生动而有立体感。曾在长安、洛阳寺观作佛道宗教壁画三百余间,情状各不相同;落笔或自臂起或从足先,都能不失尺度;写佛像圆光、屋宇柱梁或弯弓挺刃,不用圆规矩尺,一笔挥就。他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蕙菜条的笔法来表现衣褶,有飘举之势,人称吴带当风,用焦墨勾线,略加淡彩设色,又称吴装;笔迹洗炼劲爽,《历代名画记》评其笔才一二,象已应焉。后人把他和张僧繇并称疏体,以区别于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劲紧连绵的密体。对其后的宗教人物画和雕塑,都有很大影响。也画山水,曾写蜀中景色。苏轼评他: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存世《送子天王图》,是宋人学吴道子风格的作品;并有不少线描石刻,大都是迭经翻摹之本或托名伪作。吴道子(约686~760前后),后改名道玄,尊称吴生,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少时,生活贫寒,早年为民间画工,很快就熟谙画理。曾有5年担任低级官吏的生涯,后来浪迹东都洛阳,随张旭、贺知章等学习书法,最终成为专门画师。 开元年间,被玄宗召入宫中担任宫廷画家。他以精湛的技艺和旺盛的创造力,绘制了大量的宗教画、历史画和政治肖像画,以善绘人物、佛道、神鬼、山水、鸟兽、草木、台殿而著称于世,声名广为传播。活跃于盛唐时期的吴道子,喜与文人名流交往,又游历各地,在绘画上远师张僧繇,近法张孝师,早年绘画继承了六朝行笔流丽纤细的风范。唐代文学艺术的空前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各艺术门类的沟通,为他的艺术才能的发挥提供了契机,通过广泛的学习,吴道子中年以后笔迹磊落逸势,艺术高度成熟。在艺术上,吴道子富有创新精神,他用状如兰叶或莼菜条的笔法表现衣褶,圆转而有飘举之势,被称为“吴带当风”。 吴道子被历代画家奉为不可超越的高峰,尊为“百代画圣”,在中国
吴道子介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