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一九九二年八月国家教委颁布
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以下简称《课
程方案》)。《课程方案》由《课程计划》和小学、初中二十四个学科的教
学大纲组成,自年秋季起在全国逐步试行。
《课程方案》是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体现了
义务教育的宗旨,是在小学和初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
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级教言行政部门的干部、教研人员及广大中小学校长、
教师都要认真学习、贯彻执行。
为帮助各地学习《课程方案》,我们组织了对省级教育行政干部、教研
室主任以及学科教研负责人的培训,并通过教育电视台举办了有关讲座。根
据大家的要求,现将《课程计划》及各科教学大纲培训的材料分别编辑成册,
以供同志们学习《课程方案》时参考。学习《课程方案》要在提高教育思想、
转变教学观念上下功夫,要联系实际、结合工作来进行。各地各校要认真开
展教学研究活动,在日常教学和教研工作中努力贯彻《课程方案》的精神,
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编写的时间仓促,难免有错漏之处。我们诚恳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
见。
编者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历史教学大纲学习指导
历史功能、国情教育、兼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
苏寿桐
一
历史,广义来说,是指一切过去的客观存在和事物的发展过程。从这个
意义上,它包罗万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归入它的范畴。
但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历史,通常是指狭义的历史。这种狭义的历史,是与
人类同时存在,即地球上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的历史。所以历史不论是广义的
还是狭义的,它首先要具备客观的属性。还有一点,历史所谈的都是过去的
事情,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是受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所制约;过
去的人与事,不可能再现于未来,从历史的角度来衡量,它们都是匆匆的过
客,所以历史又一直是在动态的过程中演进的。
对很久以前的历史,生活在今天的人们要想知道它的大概,主要依靠什
么方法能形象地,遇事如身临其境,见人如謦咳闻其声呢?在没有文字的远
古时期,主要依靠考古发掘,从古人类的化石、遗物和遗址中,判断它的起
源和活动。比如,通过对古人类化石的发现,知道人类进化的过程;通过旧
石器、新石器、青铜器和铁器,了解人类生产工具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和
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等。神话、传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了解原始
人类的某些生活情况和风俗习惯。
文字的创造是人类历史的一次飞跃,后人可以依据文字记载,了解历史
上曾经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出现过哪些重要人物,谁是站在时代前头的正
面人物,谁是逆潮流的反面人物等等,使人们对历史有一个具体形象的轮廓,
增加立体感,是评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比较可靠的来源。
我载历史的人,一向要求很高,也曾流传下不少
动人的故事。有人为维护“直笔”,甚至献出生命,给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留
下优良的传统。拿孔子来说,他的伟大,除了创立儒家学派,宣扬以“仁”
为中心的儒家学说,创办“私学”,在教育方面提出许多在今天看来仍然有
生命力的主张外,他晚年还删修鲁国历史《春秋》。据说,他在修这部书时,
态度严肃公正,“笔则笔、削则削”,使一些“乱臣”“贼子”感到惧怕。
所谓“春秋笔法”,一向是作为公正客观记录的代名词,为后人所继承。
历史的功能,首先在于它对道德教育的作用。关于这一点,我国古代历
史学家也有不少言论。唐朝刘知几提出“才、学、识”三者是历史工作的标
准,其中“识”就含有德的意思、清朝章学诚更直接提出“德”的标准,得
到梁启超的极口赞同,并认为它应当是重要的。《史记》列传中,司马迁把
殷末并无多大建树的伯夷、叔齐放在第一篇,无非是作者欣赏他们两人在殷
亡后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的气节。这一方面反映了司马迁本人的道德观,
另一方面,也说明气节教育在我国是有优良传统的。当然,封建时代的道德
标准,不可能都原封不动地搬用到当今的社会,我们只能批判地吸收它的优
秀部分,扬弃其消极、陈腐以至有害的部分,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这才是正确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历史的“资政”功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所谓“资政”功能,就
是在国家的重大决策中发挥作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伟大史学家司马迁
说:“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①”“春秋”就是历史,意思是,当国
秉政的人,一定要具备历史的修养,懂得历史的变迁,才能适应历史的潮流。
宋朝司马光《资治通鉴》一书的命名,也反映了历史是统治者不可缺少的教
科书。在此前后,一些有作为的名君贤相都常常以历史作为药石,
【管理教学类】历史教学大纲学习指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