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蒸文化藏医药学的发展历程藏医药学的发展,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0多年,藏王聂赤赞布提出六个疑点,一位叫孜拉嘎玛跃德的人回答了其中之一,曰:有毒就有药,说明了毒可成药、以毒攻毒的医理。到了4世纪的拉妥妥日时期,出现了寒病热治、热病寒治的治疗医理。到了公元7世纪,藏医的医药理论和医疗实践相结合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此时藏王松赞干布基本统一了西藏高原,同唐朝联姻修好,迎娶文成公主入藏。当时有汉地的摩诃弟瓦和尚及西藏的大译师达磨郭卡把文成公主携带的《医法大论》译成藏文并予以厘定,这是藏文译成的第一部汉医医典,可惜此书早已散失,但其精华部分均收辑于西藏的医学名著《四部医典》之中。松赞干布为了藏医的继承和发展,挑选了一部分藏家子弟学习医典,为藏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8世纪初,赞布赤德祖丹迎娶金城公主入藏。公主进藏时携带了众多医典。其中汉地大乘和尚与西藏泽师毗卢遮那共同翻译了《月王药诊》(亦泽《医法月王论》),它是现存最早的藏医学著作。在法王赤松德赞时期,出现了“四方名医”、“远方九太医”等名家,使藏医得到空前的发展。在诸多名医之中,玉妥宁玛·云丹贡布的名声最响,成就最大。他曾亲赴藏区各地,收集民间医药的验方,并加以研究,还赴尼泊尔、印度等国,研习医理,同时迎请中医及尼泊尔、印度医生入藏,吸收优秀的医学文化。在此基础上,玉妥宁玛·云丹贡布撰写了《四部医典》这部举世闻名的藏医典籍,标志着藏医独具特色体系的完成。到了13世纪初,玉妥宁玛之后裔玉妥玛·云丹贡布在研习藏医医典的同时,学习中医《月王药诊》及印度的医学八支理论,对《四部医典》进行补充厘定,使其更加完善、规范。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非常重视藏医事业的发展,他的第司桑结嘉措,为藏医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藏医学也有一定的发展。此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藏学家,他们编著医书,传授医理,推动了藏医事业的继承和发展。1916年,在十三世达赖喇嘛指示下成立了拉萨医算院,任命钦饶罗布大师为院长。钦饶罗布广招弟子,传播医理。先后有来自藏区各寺庙、各军营、咒师传承以及青海、康区等地学员,还有来自不丹、锡金、拉达克等国家和地区的学员,其亲传弟子多达千余名。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后,藏医药事业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神奇的藏药藏药按八性、六味、十七效来分细类。八性为轻、重、润、糙、锐、钝、凉、热八种性质。六味为甘、酸、苦、辛、咸、涩六种味道。藏医学认为,甘可滋补,酸助消化,苦可降火利胆,辛能除湿去寒,咸能温胃去虚,涩可调合诸味。十七效将藏药归纳出柔、重、温、润、稳、寒、钝、凉、软、稀、干、干枯、热、轻、锐、糙、动等十七种效能。藏药——集天地之精华,胜在纯天然,富含微量元素及矿物质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在藏地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喜马拉雅山脉和唐古拉山脉。西藏也是我国日照总量最高的地区,其西北严寒、东南温暖湿润,生长在此的植物不仅抗寒、抗旱、光合作用充分,而且药用有效成分比例高,生物活性强,而且因为藏地人口稀少,所以几乎没有污染,不会产生药源性疾病,其药效纯净性在世界药品排行中也是名列榜首的。据统计,西藏有药用植物一千多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的60~70%,著名的藏药包括有:雪莲、藏红花、独一味、黑种草
熏蒸文化0220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