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价格双轨与价格补贴.doc


文档分类:经济/贸易/财会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价格双轨与价格补贴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988年价格“闯关”,在社会上引起了一阵抢购风。时至今日,尽管人们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所增强,但对提价仍持被动的不情愿心理,对价格改革持一种不信任的态度。价格双轨制是从计划价格向市场价格的过渡形式,因与某些倒买倒卖和腐败有关,颇遭非议,国家也不准备长此以往。但问题远非那样简单,“双轨制”有其经济必然性。所谓价格双轨,即同一种商品有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价格。国家计划内的产品以计划内价格卖给国家,同时为了鼓励企业增产,允许企业把计划外增产的部分以高于计划内的价格出售。实行价格双轨制,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众所周知,价格反映的是资源的稀缺程度,供大于求的低价格,供不应求的高价格。但在我国,最稀有的资源一――土地以及水、木材、煤炭、石油、交通等,价格却很低。譬如生产一吨原煤的成本是40~50元,1990年以前以每吨20~30元出售,所以我国的煤矿大部分亏损,设备年久失修。1990年提价后,每吨差不多卖到40元,仍是勉强维持生产而已;石油的价格比国际市场低5倍,全行业亏损;铁路多年失修,事故时有发生;北京市用水早已发生危机,但一些单位仍严重浪费。低价格还造成这些行业生产的萎缩,各地方、企业、外商的投资无不集中于价高利大的加工、旅游部门,一方面增加了国家财政在这些行业的投入,另一方面加剧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可以通过行政方法投资,保证生产,靠定量供应压低消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再接受定量供应。企业开始讲究经济效益,不愿再做亏本买卖。但由于价格信号不对,使企业无法进行经济核算。企业经营得好不好,在价格不合理的情况下,很难有正确评价,经营好的可以因为国家定价低而亏损,经营一般的却可因定价高而赚大钱。在计划体制下,国家统负盈亏,企业倒也无所谓;现在不同了,企业自负盈专亏了,承包了,再“亏”就“亏”自己了。因此,再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就必须理顺价格机制,使价格杠杆真正发挥利益分配的作用。但是,就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扭曲的价格体系很难一下子彻底改变,农副产品提价冲击消费和轻工业;交通能源提价冲击企业,我国铁路1/3是运煤的,煤炭与运输提价会推动电价;石油提价会推动化工原料价格;能源原材料价格全面上升,会推动加工工业的成本;工业成本上升,在企业不能破产的机制下,会推动产品价格上升,使企业把原材料涨价的因素吐到市场上转嫁给消费者,如果同时实行企业破产,就会增加大量失业:两者都会引起社会震动。在中国目前条件下,只能慢慢来。即使慢慢来,上述一系列连锁反应仍会程度不同地发生。扭曲的价格体系必须理顺,又不能一下子理顺。价格偏低的农副产品、能源原材料价格必须提高,又不能一下子提高,采取的过渡办法之一就是价格双轨制,在通货膨胀时期,一些紧缺资源原材料供不应求,计划外价格急剧抬高,刺激了生产。计划内价格在其带动下也随之上调,使偏低的价格趋于合理。因此,双轨制是价格改革的一种形式。当然,这种形式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弊端,也给倒买倒卖和腐败以可乘之机。但实际上,坚持单一的计划价格,只要价格偏低,就一定有黑市,倒卖更严重。双轨制意味着国家政策允许企业自己卖高价而不让二道贩子去卖高价,把计划价格

价格双轨与价格补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iqingyong11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19-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