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蒙古文书法》作品赏析今年二月,《阿拉善蒙古文书法》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集子装帧古朴、印刷精美,共收集了阿拉善蒙古文书法文献、论文、印章资料和阿拉善地区24位老、中、青三代书法家的近200幅书法作品。这些作品楷、行、草、篆四体皆备,内容广泛,书写形式多样,充分展现了作品的各种不同风格,并有所创新,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蒙古文书法的全貌,代表了阿拉善地区蒙古文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值得赏阅。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大繁荣。据我所知,30多年里,内蒙古自治区各个领域,多次举办过大型书法展,也多次出版过各种不同版本的书法集。不论书法展览和书法出版物,也都收录了所占比重不大的蒙文书法作品。而以地区出版蒙文书法专集,在全区各盟市中还是首次,值得庆贺。从这本集子的内容编排、资料的收集选用看,主编赞德来、陶克图二位先生,尽管侧重于阿拉善蒙古文书法的发展历史和艺术特点的探索,实际上却勾画出一个简略的蒙古文书法艺术的历史轨迹及其发展过程。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举措。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多民族共居的区域。作为主体民族的文字、语言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而且从区、盟市、旗县各级党政机关,从城市到农村牧区的公文上报下达,从新闻报刊到文化教育以及机关门牌、店铺匾额、会议横标等等,都通用蒙汉两种语言文字。据此,为了促进文化繁荣,为了促进蒙汉文书法艺术的共同发展,需要从实际上重视,从理论上去研究蒙古文书法艺术。一《阿拉善蒙古文书法》的问世,给我们展现了当代蒙古文书法艺术的面貌。作为蒙古民族的文字,从它形成的初期符号发展到书法,以及成为书法艺术,这本身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产生,是受汉文书法的影响而出现的。因此,要探索蒙古文书法,就有必要回顾一下汉文书法艺术,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认识蒙古文书法艺术。我们通常讲到的“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门艺术”“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当今世界各国,唯独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寿命最长,使用人数最多,最具中国特色的古老文字,且使用至今。汉文字随着历史的演进、发展,而成为艺术,称为“书法艺术”,也就是文字书写的最高境界,它和音乐、舞蹈、美术、雕塑艺术一样,已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中国的汉字虽然是单一而明确的文字,然而在它所蕴含的全部美学内容中,几乎包罗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各种素质。比如诗的情感、韵味,画的章法构图、意境,音乐和舞蹈的旋律节奏等等,得到了欧美等西方国家文人、学者们的认同,学习与欣赏的人与日俱增。各国、各民族的文字,也都有他们各自不同的、多种形式的写法,象大写、小写以及优美变化的美术体、印刷体,或者称艺术体,这些都是为文字功能服务的,所以不能称为书法艺术。因为文字只是语言的记录符号,人们书写出来,或者用其他书体的字印刷出来,是供人们交流、学习、阅读。那么“书法”就是文字书写的升华,是文字书写的最高境界,才能成为艺术。它不再单纯起到文字的作用,而是把文字写成可供人们观赏、审美的艺术品,这种艺术就是“书法艺术”。汉文字在漫长的书写过程中,升华为书法艺术,肯定有它的客观因素和它所具备的来自内在和外在的条件。汉文字来源于象形,由象形文字转化为意象文字,最后确定下来的点、横、撇、捺、竖、提、折、钩八种笔画,就是它的客观内在因素,而笔、墨、纸、砚是它所具备的外部条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殷朝时,中国人就发明了毛笔,这种圆锥形毛笔,它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鹅管笔、钢笔、铅笔、排笔所不能比的。中国人就是用这种毛笔创造了书法艺术。墨也是中国的发明,纸更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笔、墨、纸、砚在中国书画中延用了数千年之久。汉字升华为书法艺术,除了以上这些因素之外,当然还有更多、更深层次的内涵。蒙古民族文化,是和汉民族文化长期相互交流中流传下来的。大约从明、清开始,蒙古族中的文人就大量使用“文房四宝”,用毛笔书写自己的文字,从事著作和翻译汉文书籍;民族地区的地方官府也用毛笔书写记录历史事件,留下了大量用毛笔书写的文史资料。从这些档案中可以看出蒙古文字的书写受汉字书写的影响是很深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蒙古文书法是在汉文书法的影响下,形成的不同文种但艺理相通的书法艺术。蒙古文书法的艺术情趣、表现技法、欣赏要求的许多基本因素和汉文书法是相同的,这是由于历史原因和文字线条构成以及书写形式等诸多客观要素所决定的。也就是说,蒙古文的书写和汉文的书写在许多方面有着相同的艺术基因。因而蒙古文书法才能演化为书法艺术。实际上蒙古文书法艺术最迟也在清朝就已经初步形成,只是受到当时和后来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局限,人们还没有去认识而已。就是现在我们如何看待蒙古文书法,它究竟是不是书法艺术?这正是我们当前所要探讨的问题。二
《阿拉善蒙古文书法》作品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