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旅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PhilosophyandSocialS(ience)“熊猫舞"的表现形式及文化渊源魏琳(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甘肃成县742500)[摘要]“熊猫舞”是九寨沟县白马藏族傩舞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一种头戴动物面具而舞的民族民间艺术其主要特征在于独特的动物傩面具和模仿动物跳舞,它体现出文化历史的深远性和文化内涵的丰富性“熊猫舞”是白马藏人原始狞猎、图腾崇拜、部落战争和原始宗教祭祀的产物,也是人类思维发展和宗教情感的产物[关键词]白马藏族;熊猫舞;分布;表现形式;文化渊源[中图分类号]C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1—5140(2013)06—0080—05h马藏族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沿,四川盆地北端,川甘交界的丛山密林深处,分布面积约7000多平方公,总人口(2009年)约2万人。白马藏人曾被称为“番”、“西番”或“白马番”l951年被划人藏族,后来就称之为“白马藏族”。由于地理环境偏僻、交通落后,白马藏族很好地保留f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他们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崇拜山神、水神、火神、树神、天神、土地等,属于多神宗教信仰之列,具有『J月的原始冈腾崇拜性质。“熊猫舞”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几寨沟县的自马藏族村寨,现被列为第__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于原始祭祀中的最初形式,是典型的傩舞。陔舞源于l占代的傩祭祀。四川平武的门马藏人存跳百兽舞的头一天即正月初六,要跳一种头戴面具的“曹盖”舞,即老熊舞。传说自马藏人是“夸纳”(黑熊)和“夺嘎”(自熊)结合的后裔。妖魔鬼怪惧怕熊神,故跳神者化装熊神,_【1『以制服一切鬼怪。表演者头戴黑熊头(去骨做成的标本),手拿术棍和木制刀矛,随着锣鼓声跳跃前行这种傩舞是白马人民族义化的集中体脱,是一种古代遗传下来的宗教信仰文化。在白马藏族大部落中平武属于黑熊部,所以戴黑熊头,几寨沟属于反熊部,所以戴熊猫头九寨沟的“熊猫舞”和甘肃文县的“池哥昼”、四川平武的“跳曹盖”有相似之处,但在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均有不同,兼有祭祀干¨娱乐狂欢的双重特征我frJ对L寨沟县十多个F{马减族的村寨进行了参观、调查和访问。切身感受到“熊猫舞”的独特魅力,其愧是我闰存极少的古代民族文化的活化石。“熊猫舞”的流传及生存环境“熊猫舞”原本是门马藏族人原始的傩祭祀活动,但随着时问的流逝,它的流传范逐渐缩小,现主要流传于JL寨沟县境内片肃省文县“熊猫舞”的“分布域为陇南文县铁楼藏族乡的邱家坝、麦贡山、入贞[收稿Et期]2012—09—05[基金项目]1司家社会科学蟮金项}_1(13XYY020)“自语的挖掘与传承研究”;圈家汁会科学金项Ij(11XZW023)“f{0藏族文学的整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魏琳(1974一),女,H‘肃成县人,副教授,芒要从事中代文学和汉语方的敦学与研究山、强曲等几个白马藏族村寨中。’但这些村寨现在几乎见不到“熊猫舞”的表演了。目前,只有在九寨沟县的白马藏区还能看到比较完整的“熊猫舞”表演。在九寨沟县的勿角乡、马家乡、草地乡、安乐乡、白河乡、郭元乡、双河乡、保华乡、罗依乡等白马藏族乡中,熊猫舞主要分布在九寨沟县草地乡、
白马藏族“熊猫舞”的表现形式及文化渊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