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区。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傣族历史悠久,与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毛南族、仡佬族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都是“百越”、“骆越”民族的后裔。傣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与缅甸的掸(傣)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印度的阿萨姆邦的阿洪傣都有着渊源关系。全球傣(泰、掸)族总人口6000万以上。大部分傣族自称为“傣”、“泰”,他称为“掸”、“阿萨”。傣族说德宏傣语(傣那语)、西双版纳傣语(傣泐语)、红金傣语、金平傣语(傣端语)等多种傣语。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分为四种形式:西双版纳傣文、德宏傣文、傣绷文、金平傣文。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60岁以上的大部分人都会参加受戒修行,不再杀生,而且参加每年三个月的“豪沙”(关门节),到佛寺安居,诵经赕佛,直到过世。在西双版纳、景谷等地,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一段时间,在佛寺内学习傣文、佛法、天文地理等知识。人们认为,只有入寺做过和尚的人,才算有教化。因此,只有当过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家境好的男孩,七、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当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吹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自豪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材了。然后,他们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自食其力。现在,因为9年义务教育,男孩们便白天上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十分辛苦。也有的人读完中学,大学毕业之后参加工作,然后再请一周或一个月的假,入寺学习。回家后仍然算是“康朗”,即还俗的僧人。节日泼水节(沐佛节)
傣族节日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