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
社会实践与交往
中学生随着社会实践领域的拓展与方方面面的交往,日益走向成熟与完
善。
社会交往中的认知、情感与行为
中学生在与人们的交往中,尽管各种交往特点不同,但却有共同的主要
的心理结构,即认知、情感与行为。
中学生的认知:中学生在与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如能正确认识自己及他
人,并做到相互理解,就易形成和谐的关系;如果由于某种主观条件的影响,
彼此间产生错觉,就难以形成融洽的关系。
中学生的情感:中学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情感体验和情感
上的联系,如喜爱、满意、不满意,有无吸引力等。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如果
情投意合,情感融洽,则易关系和谐、亲密;反之,则会情绪对立,关系紧
张。
中学生的行为:中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行为成分常常起着直接作用。
人际关系的协调性,主要体现在行动的配合上,表现在劳动、工作、学习等
具体活动的相互支持与合作上。
中学生在涉足社会,与人交往过程中,其处世、为人、思想、言行都会
形成别人对自己的各种看法,自己也会对别人形成看法与评价,这对“自知”
与“知人”,避免简单化、克服片面性、丰富人生经验都是十分重要的。
交往中的情感变化
一天,一位女中学生和爸爸来到新建的体育场馆里看电影。因为来得早,
只见场馆里教练指导一个女运动员练棒操。
随着乐声,运动员优美的舞姿博得在场等候看电影的观众阵阵掌声。几
个抛接滚翻动作过后,教练按动了录音机的暂停键,音乐戛然而止。姑娘驯
顺地走到教练跟前接受指导。不少术语一般观众是听不太懂的,但“这个动
作不到家”,“那个动作不规范”还是众所周知的。于是带子倒回,整套动
作重做。这时女儿开始抱怨说:“满不错的吗,还做什么!”这时爸爸说:
“行家看门道儿,听教练的!”在反复多次的训练之后,运动员体力已经不
支了,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胸腹大幅度起落,动作迟缓,四肢绵软。可那
教练却精神抖擞,嗓音洪亮:“重做!”“再来一遍!”观众席上的气氛变
沉重了,女儿开始不满了:“让人歇会儿!连喘口气儿的功夫都不给呀!”
运动员坚持做完整套动作,瘫在地毯上向教练投以告饶、乞求甚至可怜巴巴
的眼光时,那教练根本不予理会:“起来,重做!”女运动员闻声即起,可
没站稳又倒下了。观众中有人大声喊:“累坏人了。”“见好就收吧!”这
位女生也呼应着指责那教练:“冷血动物!”“简直是存心折腾人!”“法
西斯!”
训练结束了。运动员把上衣系在腰后。提了大录音机跟在教练身后,退
出场地,脸上竟露出了一丝笑影。
这时坐在爸爸身边的女生急忙起身,冲出体育馆,向运动员追去。
“姐姐,你真棒,服你了。”而那运动员微微一笑说:“这算什么,小
菜一碟。”女生愣愣的,什么也没说。
第二天,女儿把一篇日记展现在爸爸眼前:
这一天令人难忘。我亲眼看见一次体育训练,运动量之大、技巧性之强、要求之
严与学校体育课有天壤之别。可人家认为是“小菜一碟”,而我们的体育课只能是豆芽
菜一根了。可我们平时却叫苦不迭或者偷懒耍滑,或者蒙混搪塞,应付了事。相比之下,
惭愧极了。
那体操运动员与自己年龄差不多。可人家的意志品质优良。众目睽睽之下,克服
困难,战胜疲劳,突破难关,终于完成了教练规定的当天训练任务,而自己呢?课文长
的怕,作业多了怕,考试来了怕,受到挫折更是怕,怯懦、退缩、逃避。总之,在困难
面前无斗志可言。人家是强者,自己是懦夫!人家是女孩,我也是女孩,坚强的意志不
是天生的,而是练出来的,今后我也要在磨难中锻炼自己。我第一次目睹并体验了什么
是真正的“战胜自我”了。
看了女儿日记,父亲高兴地说:“真是长大了。”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对同一事物也会持不同的态度,
因而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一般来说,正确的认识会产生正确的态度与积
极的情感,错误的认识,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和消极的情感。
这位女中学生开始对教练行为的不理解,从不满情绪到激愤情绪,反映
了她认知与行为上的偏差。随着与运动员接触后引起的深思,以及日记中的
情感变化,说明她正慢慢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认为教练是一位严师,好教
练。
由此可见,当中学生在社会场所与人交往或对所见所闻有自己的想法
时,不妨前思后想,沉着冷静地面对一切,切勿乱发“高见”。注意学会控
制情绪,以免因认知上的偏差,产生行为错误。
在交往中提高认知水平
中学生在文化场馆(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的交往,主要是听讲解
员的讲解与自己的询问。这种交流往往是短暂的,大部分时间需要同学们自
【管理教学类】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41)社交礼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