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礼仪
什么是个人礼仪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证明,人们对文雅的仪风和悦人的仪态一直孜孜以
求。而今,随着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日渐频繁,人们对个人的礼仪更是倍加
关注。从表面看,个人礼仪仅仅涉及个人穿着打扮、举手投足之类无关宏旨
的小节小事,但小节之处显精神,举止言谈见文化。个人礼仪,作为一种社
会文化,不仅事及个人,而且事关全局。若置个人礼仪规范而不顾,自以为
是,我行我素,必然授人以笔柄,小到影响个人的自身形象,大到足以影响
社会组织乃至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形象。事实如此,绝非无病呻吟,耸人听闻。
我们强调个人礼仪,倡导现代文明,旨在提高个人礼貌素养。强化公民
的文明观念。良好的礼仪风范,出众的形象风采,是我们自尊尊人之本,更
是我们立足、立业之源。
个人礼仪的概念
个人礼仪的内涵
个人礼仪是社会个体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是个人仪表、
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
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其核心是尊重他人,与人友善,表
里如一,内外一致。
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个人礼仪是一种文明行为标准,其在个人行为方面的
具体规定,无一不带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尚而诚挚的特点。讲究个人礼仪
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这也是一种德,是一个人的公
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行为心表,言为心声”是众所周知的,
个人礼仪如果不以社会主义公德为基础,以个人品格修养、文化素养为基础,
而只是在形式上下功夫,势必事与愿违。因为它无法从本质上表现出对他人
的尊敬之心,友好之情,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打动对方,感染对方,增进
彼此间的友谊,融洽彼此间的关系。那些故作姿态,附庸风雅而内心不懂礼,
不知礼的行为,或人前人后两副面孔的假文明、假斯文行径均属“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者所为,众人将对此嗤之以鼻。“诚于中则形于外”,只有内心
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风流儒雅的风度,只有有道德、有修养、有
文化、有学识的人才能“知书达礼”,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觉按社
会公德行事,才能懂得尊重别人,就是等于尊重自己,懂得遵守并维护社会
公德,就是为自己创造一个文明知礼、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的道理,才能真
正成为明辨礼与非礼之界限的社会主义文明之人。
对个人来说,个人礼仪是文明行为的道德规范与标准,就国家而论,个
人礼仪乃属一种社会文化,它是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一
个国家文化与传统的象征,更是一国治国教民的经典。素有“礼仪之邦”美
誉的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就十分崇尚“礼”,也极为重视礼仪教化。历代君
主、诸路圣贤均把礼仪视作是一切的准绳,认为一切应以礼为治,以礼为教。
关于个人礼仪与社会文明的问题,我们的先人也有过不少的论述。如《论语·为
政》中说:“道之以政,齐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王以礼,有
耻且格。”其大意为:用政权推行一种“道”,并用刑律惩处违“道”者,
老百姓想的是如何逃避惩处而不看行为的对错和荣辱,用德来推行“道”,
以礼教化人民,老百姓懂得对错、荣辱,并会自觉地遵守之。这十分清楚地
说明了在古代,人们对个人礼仪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天子》中的“礼仪谦耻,国之四维”,更明白、直接地将“礼”列为立国
四精神要素之首,也可见其突出的社会作用。无数事实证明了个人礼仪对一
个社会的净化与美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个人礼仪所形成的一种具有较强约束
力的道德力量,使每一位社会成员能够自觉按社会文明的要求,调整行为,
唾弃陋习,最终将自己的言行纳入符合时代之礼的轨道,以顺应社会发展的
潮流。可以说,个人礼仪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由此可见,个人礼仪不仅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
度,而且也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个人礼仪的基本特征
个人礼仪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讲有个方面:
第一,以个人为支点。个人礼仪是对社会成员个人自身行动的种种规定,
而不是对任何社会组织或其他群体行为的限定。但由于每个群体都是由一定
数量的个体所组成的,每一个社会组织也都是由一定数量的组织成员所构成
的。因此,个人行为的良好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任一群体、社会组织乃至整个
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从此意义看,我们强调个人礼仪,规范个人行为,不仅
是为了提高个人自身的内在涵养,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序与文
明。
第二,以修养为基础。个人礼仪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表现,而是个人的
【管理教学类】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38)个人礼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