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来由每年农历征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我国有一年三元之说,即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八月十五日为下元。古代术数认为,“天官(玉帝)”、“地官(阎王)”、“水官(龙王)”为三元,赐福的大官生在正月十五日,而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望日,民间称叫上元,所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相传汉高祖刘邦死后,吕皇后霸占了朝廷权位。功臣们讨平和诛灭了吕氏诸恶势力。汉文帝刘恒登位后便决定把每年夺位胜利的正月十五日这一天,作为自己出宫与民共庆的日子,并把这天晚上出游叫元宵。宵者天河夜空也,所以,那时的元宵是指一年的头一个月圆之宵,叫元宵节。因此,把元宵节说成是吃元宵而得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另一说法,认为这天是要为天官上元大帝诞辰设祭,以求天官赐福,要诵经持斋,不御荤酒,用米饭面团之类的素食作祭品,面团便逐渐演变成了汤圆,并成为元宵。从西汉文帝到东汉明帝时,永平年间提倡佛教,明帝刘庄于正月十五日夜,在宫廷要举行太一神(北极星神)的祭典,寺院也要“燃灯表佛”,明帝命令士族庶民一律挂灯。此后这种佛教礼仪便流传到民间,年年上元之夜,张灯结彩,通宵达旦,这就是元宵节又叫灯节的由来。?唐代历朝皇帝差不多都下达过有关观灯的诏书。永乐七年明成祖下诏“元宵节日十一日为始,赐假节十日”,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放灯时间各朝代也不相同,汉代为一晚,唐玄宗规定为三晚,北宋延至五个晚上,明代朱元璋规定以正月初八开始张灯,至十六日晚落灯。灯节期间,灯火辉煌,万灯展姿,绚丽无比。?俗语云:“上元的灯,中秋的月”,“除夕火,元宵灯”。古代的灯节虽不像现在有电子声控之类的灯具和华丽的霓虹灯,但盛况却不亚于今。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在山上置百枝灯树,高80丈,子夜百里可见。唐睿宗先天二年元宵节做的高20丈的灯轮,燃灯五万盏,还有千余踏歌少女舞灯,盛况空前。真是“今宵闲杀团团月,多少游人只看灯”。到宋代赏灯的风俗更盛,宋代汁京的灯会是有名的,南宋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词中这样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可见,当时赏灯情景何等壮丽!?赏灯习俗流传至今,一直兴盛不衰,在全国城乡,人们怀着欢乐的心情,在元宵节举行玩龙灯、舞狮子、猜灯谜等群众性娱乐活动,使整个文娱活动达到了高潮。赏灯玩灯的习裕,各地也不尽相同。乡村多举行赛灯、打地花鼓等娱乐形式大闹元宵,城镇多举行灯会、扭秧歌灯舞、猜灯谜等游艺活动,在东北,还举行冰灯观摩欣赏,尤以哈尔滨市兆麟公园的冰灯雕塑制作艺术最为著名。还有的地方,却有一些特殊乡俗。中原一带有的地方,民间流传新媳妇忌观娘家灯;另外一些地方,元宵这天新媳妇一定要回娘家住,说是“躲灯”。?正月十五日吃元宵,相传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元宵首先为一种“白粥泛膏”形式,后来用糯米粉做成有馅的汤圆,形如满月,白如银元。因此,元宵佳节吃元宵,既有团圆之意,又尝甜蜜之味。这样,吃元宵之风,流行全国。清代中叶,著名诗人李调元,曾对200多年前的元宵实况作出生动的描写: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有趣的是,各地还有一些吃元宵的地方食俗。云南一些地方喜欢吃豆面团,河南一些地方则讲究吃枣糕,陕西人这天爱吃“元宵茶”,这种元宵茶是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蔬菜和水果,很有风味。?灯谜,是我国艺苑中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每到重大节日,尤其是元宵节期间,是猜灯谜最盛的时候。各地的游园会、文化宫、俱乐部都少不了猜灯谜这个游艺项目。“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如若想到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这首诗就是一个谜语,它的谜底正是“猜谜”。?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它来源于民间口谜,后来经过文人加工就成了谜语。包括灯谜、事物谜、儿童谜、填格谜等。谜语,是以某事物或某词句、成语、俗语或文字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或描写其特征的方法作出谜面,供人猜射。今多称猜射事物者为谜语,以文义做谜底者为灯谜。?南宋时期,都城临安每年元宵节放灯,一些好事之人把诗谜条系于五彩缤纷的花灯之上,供人猜射,这时,文义谜语也就成了“灯谜”。首先是在官宦士大夫阶层兴起,后来渐渐普及到民间。每逢灯节,制谜猜谜者异常众多,内容也颇为生动活泼。从南来到清朝500年间,一直盛行。
元宵节来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