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模因论视角下《论语》的英译研究
姓名:金廷显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指导教师:李关学
2011-03
摘要
孔子是春秋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说的一代宗师,在中国古代思想史
上举足轻重。他的思想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中录
孔子和弟子之间言行的《论语》不仅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读,即使在同一时代不同身
份或怀有不同目的的读者眼里也往往有不同的解读。自 1593 年利玛窦将《论语》翻译
成拉丁语起,四百年来,《论语》的翻译和研究从未间断,仅英译本就已有五十多部,
超过了任何其他语言的译本,足见西方对儒家思想的关注程度和《论语》在英语世界的
影响。
同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当前社会交往,国际交流日益密切,国际社
会也出现了文化多样化的趋势。随着中国社会地位的提高,中国古典文化也得到了世界
人民的关注。尤其是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的广泛设立,给展现中国古典文化提供了历史
舞台。随着文化多样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从《论语》的成功翻译中吸取经验,以有
效推动中国其它典籍的英译,从而促进中国文化的更有效的传播,这便是本文选择“《论
语》的英译研究”作为研究课题的初衷。
以往对《论语》英译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微观方面,如核心词汇、句子结构、翻译策
略以及几种译本之间语言层面上的对比等等,鲜有关注其跨文化传播特性的。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本文采用一种新的文化传播理论——模因论,一种基于达尔文
进化论的观点来揭示人类文化演变和进化规律的理论。它以模因为单位,研究文化传播
的进化模式。即一种模因进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时,能够及时发生变异,或与当前文化
环境中的其它模因联合,或弥补其原有模因之不足,以适应新的文化环境,从而使自身
得以生存和传播。本文利用模因论对翻译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作品翻译的过程就是文
化传播的过程。从模因论的视角对《论语》英译的宏观历时过程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
成功翻译的轨迹和所遵从的原则。研究发现,《论语》的英译过程遵循着文化进化的规
律,它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化环境,从而产生出相应的新译本。其中,不乏有与原文
传达的意义越来越接近的译本,但至今还没有哪个英译本能和原著完全一致。《论语》
的英译必将会继续,直至能把《论语》乃至儒家文化模因完整地传递出去。
V
本文由下面五个部分构成:
第一章是概述部分,指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语料收集、研究方法及结
构安排。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介绍了中国典籍的重要性,与孔子和《论语》相关的背景
知识,以及孔子和《论语》在中外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总结和分析了《论语》英译的现
状并指出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三章是理论框架部分,主要介绍了模因论、模因的定义和模因论的理论机制,其
中包括模因传播的条件、模因的生命周期、模因选择和传播标准以及模因的进化规律。
此外本章还论述了模因与文化传播、模因论和翻译的密切关系。
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本章首先论述了模因论与《论语》英译的密切关系,接
着从模因论视角给出了《论语》英译的图式,并在该图式的基础上对西方传教士、汉学
家、海外华人及本土华人等的英译本进行了分析,从中总结出《论语》不同时期不同译
者的翻译策略和翻译特征,进而揭示《论语》英译成功的原因。具体包括柯大卫、理雅
各、苏慧廉、韦利、辜鸿铭、刘殿爵、李天辰、丁往道等人的译本。之所以选择这些人
的译本,是因为他们是以上所讲的四类译者的代表,他们的译本较为成功,影响大、流
传广。
第五章是结论部分。该部分在对全文加以总结后指出,《论语》的英译过程是儒家
文化模因向英语世界传播的过程。儒家文化模因之所以能够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中得以
成功传播,是因为它们能够及时做出相应的改变:它们或与英语文化中原有模因相结合、
或与之相补充,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化环境,进而得以存活和传播。《论语》英译的整
体趋势是要将儒家文化模因或其完整的特征传递到英语世界中去。本文从模因论的视角
研究《论语》英译,希望能从《论语》的成功英译中借鉴经验,为中国典籍英译研究提
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论语》,文化传播,中国典籍英译,模因论,《论语》英译
VI
ABSTRACT
Confucius, the founder of Confucianism, is a great thinker and educator and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ideology. As the master o
模因论视角下《论语》的英译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