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的发展
每个人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心理都在变化发展之中。通常,我们把个
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称为心理发展。
在心理学上,把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这一发展时期称为儿童时期。以年龄
为标志,可将儿童时期划分为乳儿期(~ 岁)、婴儿期(~ 岁)、幼儿
期(~、岁)、童年期(、岁~、岁)、少年期(、岁~、
岁)、青年初期(、岁~、岁)六个阶段。中、小学生处于儿
童心理发展的一定年龄阶段,我们研究中、小学生心理的发展,就要揭示他
们心理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心理的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心理发展的
动力是什么等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的发展是人积极反映周围现实的结果。心理发
展的过程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因此,中、
小学生心理的发展,是在他们积极反映周围现实的过程中,其心理从低级到
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旧质到新质的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他们心理的
发展,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随着新质的出现,
使心理的发展达到新的阶段。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儿童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的生理发展。先天素质主要指那些
与生俱来的,在机体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这些特征通过遗传而获得。儿童出生以后,机体的结构和机能继续生长、发
育,经过十七八年的漫长历程,逐渐达到结构的完善和机能的成熟,这一过
程就是生理的发展。
儿童的生理因素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
首先,儿童的先天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一个生来大脑就有
缺陷的儿童,心理就不可能获得正常的发展,这是人所共知的,无须赘述。
就正常儿童而言,每个孩子的感觉器官结构、机能以及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等
又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对于心理发展提供不同的可能性。如有的孩子嗓音特
别好,就为以后发展歌唱才能提供了可能性。又如,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根据
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灵活性,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强、平衡而
灵活的活泼型;强、平衡而不灵活的安静型;强而不平衡的不可遏止型以及
弱型。这些神经活动的不同特点,表现为人的动作、情绪等方面的动态特征,
就构成了相应的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不同的
气质类型是儿童性格发展各异的基础。
其次,儿童的生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随着儿童生理(特别是神经系统)上的不断生长、发育,逐渐成熟,其
心理日益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比如,儿童出生后只具有初级
感觉。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阿脱金逊和赫尔卡特教授据有关研究
指出:出生后第二天的婴儿有味觉,喜欢吃甜的流汁,而不喜欢吃咸的或没
有味道的流汁。对可口的液体,如甜牛奶吮吸较快,而对淡水吮吸较慢。关
于新生儿的嗅觉,也有人进行了研究。他们用浸放在气味不同的液体中的棉
花球作刺激物,观察新生儿的头部的转动、心跳速度和呼吸等有关变化,结
果发现当新生儿闻到酸的气味时,婴儿就把头转开,心跳、呼吸速度也加快,
表明他厌恶酸的气味。这些味觉与嗅觉有适应环境的价值,有助于新生儿避
开有害的物质。新生儿的这些简单反应,带有本能的性质,不能作为其认识
世界的标志。这时他们的大脑发育水平很低,此时的儿童只是一个软弱无力
的幼小生命而已。
在儿童出生后的一年里,身体的各器官、系统迅速生长、发育,神经系
统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发展、增强,分化抑制形成,能够建立起较精确的条件
反射,所以,不但感觉有迅速的发展,而且出现了知觉。从出生后第五六个
月起,可以明显地看到儿童的知觉活动,如能辨认物体,区分成年人的声音
和形象等等。到了一岁左右,儿童开始形成以词为条件刺激物的第二信号系
统——条件反射,不仅能够听懂成年人的简单语言,而且自己也开始学习说
话了。
儿童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为其认识活动,特别是抽象思维活动奠定了基
础,在此基础上其心理活动变得日趋复杂起来。
儿童生理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这种规律也在一定程度上
制约着儿童心理的发展。例如,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顺序一般是头——躯干
——上肢——下肢,其中骨胳、肌肉的生长发育又是先大后小。与此相应的
儿童动作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顺序:~ 个月时头可随视、听自由转向、抬起;
四个月时可用肘支撑抬胸并且能从仰卧位翻向侧卧位;五个月时可以从仰卧
位翻向俯卧位并且能抓握悬挂的玩具;六个月时能握成人手从坐位站起并且
由成人挟腋下作跳跃动作;七个月时能翻身取玩具并且坐稳;八九个月时会
爬并且扶杆站起;十个月时能独立站片刻并会自己坐下;~
【管理教学类】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68)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