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rfürdenpersönlichenfürStudien,Forschung,zukommerziellenZweckenverwendetwerden五味子(北五味子)与南五味子的区别五味子为常用滋补强壮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来源于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ehisandrachinensis(Turcz.)BailL]或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后者习称“南五味子”。两者历史上均以不同来源的同一味药物进行收载和使用。李时珍谓:“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人滋补药必用北产者良”。2000年版药典部将五味子和南五味子分别收载为两个品种。五味子仅指北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规定特征成分为五味子醇甲,%。南五味子指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含总木脂索以五为子酯甲计,%。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仍有五味子与南五味子不分的情况存在,为了更好地认识、鉴别和使用该药,本文就这两种生药的鉴别要点介绍如下。 1 植物形态五味子与华中五味子均为落叶木质藤本;幼枝红褐色;花单性,雌雄异株;小浆果球形,红色;种子肾形。从以下特征可区分两者,北五味子的幼叶背面被柔毛;雄蕊4~5(6)枚,不形成肉质花托;药室外侧向开裂;花乳白色或淡粉色。而华中五味子叶两面无毛;雄蕊9~12枚,组成肉质花托;药室内侧向开裂;花橙黄色。 2 地理分布五味子与华中五味子在中国分布基本以黄河流域为界,五味子集中在黄河流域以北,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宁夏、甘肃、山东,其中东北是五味子最集中地区。华中五昧子集中在黄河流域以南,主要分布于华中,西南,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 3 生药性状五味子: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mm。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果肉柔软,种子1~2粒,肾形,表面黄棕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粉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南五味子: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4~6mm。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干瘪,皱缩,果肉常紧贴种子上。种子1~2,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果肉气微,味微酸。 4 生药组织构造五味子与南五味子的果实比较相似,而种子的种皮石细胞及种皮下石细胞的形状、大小有差异,借以鉴别。五味子:种皮表皮细胞为一列石细胞,长方形径向延长,紧密整齐排列,长70μm,宽25~35μm,种皮表皮下细胞为5~6列石细胞。长圆形或棱形,长70~130μm,宽30~80μm,胞腔有多数纹孔,石细胞均强木化。种皮表皮石细胞表面呈多角形,。南五味子:种皮表皮石细胞为一列长方形,长50μm,宽20~30mμ,细胞壁外壁无突起种子表面不光滑;种皮表皮下石细胞长圆形或类圆形,长50~120μm,宽50~60mμ,细胞壁较厚;壁孔及孔沟明显。 5 化学成分的区别关于五味子的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很多,分离得到40多个化合物。主要为木脂素,其中联苯环辛烯木脂素41个,。南五味子(华中五味子的果实)中分离到联苯环辛烯木脂素21个,4一芳基四氢萘木脂素1个,,四氢呋喃木脂素3个及10个三萜。其中两个种均分离到的木脂素化合物9个,分别为epigomisinO,tigloylgomisinP,angeloylgomisinP,schisantherinA(五味子酯甲)、schisantherinB(五味子酯乙)、schisantherinD(五味子酯戊)、deoxyschizandrin(五味子甲素)、schisanhenol(五味子酚)和isoschzandrin。冷文全等用HPLC法对照五味子和南五味子中化学成分的特征峰、保留时间和峰数来鉴别二者。周英等通过HPLC方法测定不同产地五味子和南五味子中8种主要木脂素的含量,得出不同产地的五味子8种木脂素的含量很接近。峰形十分相似,而南五味子不同产地木脂素含量差别很大嘲。可见,地域对南五味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影响很大,质量控制及实现药材的道地性非常有必要。 6 理化性质 薄层层析 定性分别取南、北五味子1g,加氯仿回流提取,定容至5ml容量瓶制得供试品。与五味子甲素、乙素制得的对照液点于高效硅胶GF254板上,以石油醚(60~90℃)-7,酸乙酷一甲酸(15:5:1)上层溶液lOml加石油醚(60~90℃)6ml展距8cm,在紫外灯254nm下观察荧光淬灭点。结果显示,南、北五味子均含五味子甲素斑点,
五味子(北五味子)与南五味子的区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