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熟语概述:俗语、谚语、歇后语.doc:..中国民间熟语一一俗语、谚语、歇后语[摘要]:中国民间熟语包括俗语、谚语和歇后语等,它出自于民族生活的土壤,它的用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形象生动;它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它大多数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关键词]:屮国民间熟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熟语”是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的一个借词,原指语言中所有固定词组的总和。后来,随着学者对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中国民间熟语”的定义,最终达成一致的共识,即认为“中国民间熟语”当指“汉语言中定型的词组和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形式。它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等”,有时甚至还可广而言之,泛指“常用的话语①。”因此,虽然中国民间熟语在形式上像短语或句子,但又与一般临时自由组合而成的短语或句子不同,它的结构基本定型,人们一般不能够随意改动它的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民众中普遍流传的日常生活习用语,它的作用体现在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激发斗志和激发潜能等。所以,中国民间熟语是中国民间语言中最基本、最丰富、最常用的语言。俗语是源起最早的中国民间熟语之一。在历史上,“俗语”常取广义,别称甚多,诸如俗话、俗言、鄙语、野语等。它没有严格的概念限定,范围广泛,包容了各种民间通俗语汇:谚语、歇后语、口头性成语、惯用语、方言词等。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俗语,指民间口头上常用的短小定型的形容词性短语,如“半斤八两”、“打光棍”、“二百五”、“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名不正言不顺”等。这个概念,不包括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不同特点的谚语和歇后语,也不包括非短语形式的方言词。宏观地说,俗语的特点,在内容上,没有完整的意思,只能在表达上起形容作用,不像谚语、歇后语那样能够传达岀某种独立完整的意思;在结构上,它是不成句的定型短语,它是词的固定组合,在使用上常做句子的某一部分,一般不独立构成句子,而谚语、歇后语是完备的句子形式。这一点也将俗语和方言词区别开来,因为方言词是单词形态,不是短语;在风格上,它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它来自群众口语,像“断篇残简”、“浮生若梦”等这样来自书面语系统的成语,是不会出现在群众口头的;在表现手法上,它常会用到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如“穷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在本体和喻体间用“是”连接起來,比喻黄土能变成金子,人能由穷变富,又如,“情人眼里出西施”用中国古代美女“西施”代指美女,则是使用了借代的手法;在意义上,俗语的“俗”,体现“习俗”的内涵,有的涉及民俗心理,如“打肿脸充胖子”、“面不改色心不跳”,有的涉及民俗惯制,如“换汤不换药”、“功夫不负有心人”,俗语的“俗”字当头,还含有“通俗”之意,它直接或间接反映着民俗,它的数量浩如烟海,渗透着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总的来说,俗语出自于民族生活的土壤,它的用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形象生动;它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它大多数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谚语是源起不晚于俗语的中国民间熟语之一,古时常与“俗语”交错混杂,如其常被称为俗语、俗谚、常言、俚谚等。由于概念含混,使用自由,历来众说纷纭。时至现代,谚语的独特概念才FI趋明晰,普遍认为,“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
中国民间熟语概述:俗语、谚语、歇后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