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高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高校的德育课程和德育工作,是大学代写论文生在世界观形成过程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我国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高校教师,尤其是德育教师在具体工作中,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因材施教,多渠道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高校德育教育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写到:“高等学校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德育事业的发展,影响面是多层次的,牵动力是综合性的。德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成员,而对一个社会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出十分积极的连动效果。德育事业的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是直接的、巨大的和深刻的。那么,高校德育教师在德育教育的实践中,应把握哪几个问题呢?

一、在德育教育中,教育者要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

马克思指出:人是主体,客体是自然,“人始终是主体”。人不是机械接受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被动客体,而是作为道德活动的创造者和体现者的积极主体。从道德产生的过程看,道德源于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关系的需要,总的来说,它与个体的根本利益并不矛盾,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对个体而言,并非是异己的外在的约束力,而是一种积极的内在的需要。明确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才能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也只有确立了这种主体地位,教育者才能把握教育的重心始终放在受教育者道德能力的提高上。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在德育教育中之所以导致单纯的行为训练和道德灌输,从而忽视对道德主体道德能力的培养,根源就在于把社会的道德规范以及践行这些规范所必须具有的能力看作是与个体利益相斥的一种外在社会约束力,把受教育者仅看作是消极接受道德规范的被动客体。这样,就很难从内心的层面上来激发他们对社会道德规范的真正理解。
因此,在各种不同形式的德育教育特别是高校德育教育中,教育者必须树立受教育者是主体的观念,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主体功能,注意培养他们道德品质的自我锻炼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陶冶能力,也就是要不断提高受教育者履行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本领,并表现出一种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状况,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并逐渐达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慎独”的道德境界。

二、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要不断充实道德教育的内容,使受教育者能够全面地把握道德的理性知识

正像一个人的其他能力一样,道德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理性知识。这是因为,道德能力并不是游离于理性知识之外的,而是以理性作为背景和条件的,他沉淀着道德理性因素。很难想象,一个毫无道德知识的人会有很强的道德能力。有效而系统的道德知识是提高道德能力的基本前提之一,道德生活的事实证明,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道德知识越丰富,道德理性认识越深刻,他的道德能力就越强。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给各个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以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融会贯通的而不是各自孤立的道德知识。
就我国目

高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529039003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02-2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