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自然
致家长和老师
世上万物皆源于自然,最后又回归自然,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与自然界有
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人类对生物界有着与生俱来的感情。这种特性是否充
分得到表现,取决于人们幼年时代对自然界的感受。今天,城市生活使青少
年对自然界的感受日益淡薄甚至消失,这种态度助长了对自然界的破坏,导
致了自然界的退化。生物学家威尔逊博士表示,人类思维发源于生物界,根
植于大自然。人脑是在以生物而不是以机器操纵为中心的环境中发展的。在
人类进化过程中,人的幸福取决于人如何有效地适应自然环境。对自然界的
变化反应最快的人生活得最好。他主张合理保存大自然给人类的遗产,并尽
量将其融入城市生活。
科学家认为,人对自然界变化的反应也会激发人类情感上的反应。大自
然对人类性格、知识层次、技术水平、灵感、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观等,都
至关重要。即使人类不再像过去那样在生存方面强烈依赖自然,大自然在人
类生存繁衍的斗争中仍起重要作用。
我是一名记者,在采访生涯中,我亲眼见到许多水土流失、气候变暖、
生态严重破坏的现象。我也亲眼见到蔚蓝的海洋无私地向人类奉献财富,而
海洋得到的却是被污染的回报。在美国一处环境优美的海面上出现了罕见的
情景,成千上万头海狮聚集在那里。原来附近油轮溢油的臭气使它们无法觅
食,它们只好全体“静坐”,向那些油船表示抗议。
我的一位记者朋友亲眼见到,印度北方的一辆森林小火车撞伤一头大象
的屁股,大象跑到丛林里痛得哼哼呻吟。小象看到了这一幕,决定对小火车
进行报复。第二天,小象看到小火车开来,采取卧轨行动,迫使小火车停下
来,接着愤怒地撞击小火车,以报母亲被撞之仇。
在我国安徽省一所中学里,有棵百年古樟,树洞里栖息了一对猫头鹰。
有一个晚上,这对猫头鹰突然一反常态,向行人袭击,一连几天有十几人遭
扑击。原来是两天前的下午,一只小猫头鹰从树上掉下后,被一名学生抓走。
老猫头鹰为失去爱子而愤怒,便向行人行凶报复,弄得学生不敢上学。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科学家曾经作过如下试验:将电极插入植物的叶片
内,并连通电流表,用以测量叶片所释放的生物电能,然后将所测得的电能
放大,驱动喇叭用扩大器放出来,就听到了植物发出的声音。如果将植物的
枝叶折断,或者让昆虫去咬它们的叶子,植物同样会因为“疼痛”而呜呜“哭
泣”。加拿大的作物管理专家比特曼发现,当西红柿生长缺水时,它们也会
发出“呼喊”声,如果“呼喊”后仍得不到水“喝”,“呼喊”声就会变成
“呜咽”声。他解释说,这种声音是那些从根部向叶子传输水分的导管在萎
缩时发出的。
本世纪之初的年,国际上就有一篇题为《世纪的预言》的文章
这样写道:“⋯⋯对于动物语言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普通小学中开设
动物语言课程,人与猫、狗及灵长类动物可以自由交谈。”年,美国乔
治亚州立大学语言研究所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轰动学术界:一只岁的雄性
拂拂“康吉”能理解人类的语言,并且还可以配合图形文字通过计算机键盘
与人对话!报告中这样描述道:“手上负了伤的‘康吉’在听到人的询问后,
用手在键盘的图形文字键上按下了表示‘妈妈’和‘咬’的两个健,并且表
情悲伤地伸出手向人们示意。”
著名的电视片《一个孩子,一个声音》有这样一个片段,这是一个非洲
男孩和一位科学家的话。
男孩:“在晚上,我常听见妈妈的哭泣,因为她找不到食物给我们兄妹
填饱肚子。我真的并不关心我自己,因为我不需要许多吃的东西。但是,当
我们很难找到生火的柴、饮用的水和做饭的粮食的时候,我真不知道未来会
怎样。”
科学家:“当非洲的热带森林被大量砍伐用作木材时,没有人意识到它
对非洲大陆的致命影响。干旱正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人们现在不得不走几
里路去取饮用水,花几天的时间去找柴火。沙漠在一天天扩大。”
男孩:“我爷爷说,从前整个国家都是绿色覆盖。有时我都不相信,认
为是他编的。但他告诉我,那时候这里有那么多的动物、清澈的水和树林,
人们生活得非常快乐。现在一切都变了,到处看到的是黄土和沙漠。现在那
么多的人,土地都干裂了。当树木被伐倒,死亡也随之生长。撒哈拉大沙漠
曾有大片的森林、树木、土壤和水。”
我很欣赏一位学者说的这样一句话:“不提环境的环境教育是环境教育
的最高境界。我们绝不能只就环境谈环境,要使爱护环境真正成为全民族一
种当然的、自觉的意识。”
我知道,在北京就有这样一群“绿家园志愿者”。他们看到义务种树为
我们国家的荒山绘上了绿色,但那些可爱的小树有人种而没人看护,于是他
们提出了像领养孩子那样“领养树”。他们中的大学生希望把自己“领养”
【管理教学类】素质教育文库拥抱自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