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警惕家庭教育中的“温室效应”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温室效应个性发展意志力放养
论文摘要:目前家庭教育的“温室化”环境对孩子的社会化发展、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非常不利,适度“放养”,让孩子亲身体验和认知社会、自然和人生,释放天性、热情和潜能,才能够实现健康的成长。
八十多年前,鲁迅先生在他著名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指出,应把对子女的爱,“扩张”“醇化”为对子女的理解、指导和解放。而今许多年过去了,社会风俗和生活方式已发生了改天换地般的巨变,,其主要原因就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温室效应”。所以,我们必须警惕家庭教育中的“温室效应”,以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众所周知,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并不是成人的缩影。儿童有着独特的身心特点,有自己的需要、兴趣、情感和性格。儿童一生下来是一个有生命力、生长力,能够分辨与取舍外界刺激,具有学习能力的积极个体,是一个对环境的主动探索者。孩子长大了自然要走上社会,家庭作为孩子人生的起点站,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的启蒙学校,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指出:
“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将决定儿童的人格和性格;人一生的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和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这个时期是发展智能、学习言语最快时期,是道德习惯养成最易时期”。
为人父母者对于孩子都爱到骨髓、爱到忘我,总希望倾尽所有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而无怨无悔。在付出这许多爱的同时,也强烈地期许着孩子的出色、优秀、成功,从人生所谓的起跑线开始,就悬起了那颗沉重的心,为他每一步的成绩进退或喜或忧、狂跳不止。但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他对人生和环境的体认、他成长中的种种困难挫折、喜怒哀乐,却时常不在我们的关注之中。
一、呵护过多、强制过多使孩子失去自我
一个在娇纵、强制下成长起来的人,没有完整的自我,他的心智、耐受力自然偏弱,怎么可以积极地面对人生的风霜雪雨和纷繁复杂的社会呢!他会无所适从、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作为家长都明白不可以放纵对孩子的爱,可惜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面对自己的独生子女,往往缺乏这种自制力,家长感情用事,孩子怎能理智?家长“心太软”,孩子如何变得坚强?“龙凤”情结又让家长对成绩过分关注,期望值过高,生怕“输在起跑线上”,从上幼儿园开始,家长就带着参加各种特长班,上学以后,更是每日伴读,逼孩子写作业,课余和双休日则送孩子去各种补习班,只求一个名列前茅的成绩,而不管孩子快乐与否。没有宽松的环境,没有学习的热情和自主性,孩子是成不了才的,这样的
“过度施肥”往往适得其反。
二、温室环境使孩子与社会和自然疏离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陈鹤琴),实现“活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愈多。现今的儿童,接触最多的是书本和网络,唐诗宋词出口成诵、电脑游戏更是得心应手,但来自个人参与和体验得来的鲜活知识却乏善可陈,缺少人与人之间的游戏,缺少同伴,缺少与大自然的接触,生活在真空状态中,与社会更是隔离的。开心快乐、自由放松、无拘无束、游戏自然的童年是人一生的宝贵经历和
浅析警惕家庭教育中的“温室效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