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遗址陶寺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位于山西襄汾县陶寺村南,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经过研究,确立了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陶寺类型;年代约公元前2500~前1900年。同类遗址在晋西南汾河下游和浍河流域已发现70余处。良渚、陶寺等巨型都邑、大型宫殿基址、大型墓葬的发现表明,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居住址房址多为小型,有地面上起建、半地穴式和窑洞3种,以后二种居多。长、宽一般2~3米。室内地面经焙烧或涂白灰面。中央有灶坑,墙面上往往有壁龛。周围有道路、水井、陶窑、窖穴和灰坑。水井平面呈圆形,深达10余米,近底部有用圆木搭垒起来的护壁框架,井底堆积大量汲水陶扁壶的碎片。陶窑为横穴式,~,有多股呈平行状或叶脉状的火道。窖穴有筒形、袋形,有的坑内筑有半环形坡道。在建筑中已广泛使用白灰,曾发现烧制白灰的窑和盛储白灰的窖穴。另外夯土碎块和刻划几何形花纹白灰墙皮的发现,为发现高规格的大型建筑提供了线索。墓地在遗址东南隅,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年代大致与龙山文化居住址相始终。已发掘墓葬1300余座,形制都属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除很少的二次葬、屈肢葬和个别俯身葬外,一般为成人的仰身直肢单人葬,头向一致。由于数百年间集中使用同一块墓地,入葬时间早、晚不同的墓之间,存在着繁复、错综的叠压、打破关系,有的一组打破关系涉及160多座墓。约当公元前二千四、五百年间的早期墓群,排列较规整。还发现男、女性分排埋葬的情形。约当公元前2000年或稍早的晚期墓群,则已分割成若干小的墓区,似乎标志着家族墓地的出现。墓葬大致可分大、中、小3类,每类墓中又可分出不同的层次。早期大型墓只发现6座,约占墓葬总数百分之一;小型墓占80%以上。大型墓随葬品精致丰富,小型墓多无随葬品。规模最大的墓,长3米左右,宽2米多,使用朱绘木棺。随葬品达百件以上,有陶、玉、石、(漆)木质料的成套炊器、食器、酒器、乐器、家具、工具、武器、饰物及肢解后的猪。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还有蟠龙纹陶盘和鼍鼓、特磬等重要礼器。鼍鼓、特磬的配置同安阳殷墟出土的情况一致,不仅将这二种乐器的出现年代大为提前,也表明墓主身份的特殊。晚期尚未发现大型墓,中、小型墓所占比例大体与早期相同。①大型墓:长3米上下、宽2米多。使用木棺。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和装饰品以及整猪骨架等。已发现9座,不及墓葬总数的1%。经鉴定,墓主都是男性。②中型墓:长、宽尺寸略小。使用木棺。一般随葬成组陶器(包括少量彩绘陶器)、木器和玉、石器,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见猪下颌骨数个至数十个。这类墓占墓葬总数的近10孙。死者多系男性,仅分布在大型墓两侧的为女性。③小型墓:墓坑小而狭长,一般长2米,宽0·5米左右。大多没有木质葬具和随葬品。这类墓约占墓葬总数的90%。[2]文化遗物出土遗物有陶器、玉石器、骨器、铜器等。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器表多饰绳纹,也有篮纹和少量的附加堆纹、方格纹、弦纹、镂孔以及素面磨光陶器。平底器和袋足器发达,典型器物有夹砂缸、釜灶、盆形斝、罐形斝、尊形斝、折腹斝、肥足鬲、大口罐、镂孔圈足罐簋、折腹盆、扁壶等。主要器类有比
陶寺遗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