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的人物形象论文.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的人物形象
 
作者:  陆丕娥
 
    内容摘要:苦难是余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一大主题话语。余华1995年8月完成的《许三观卖血记》是以许三观卖血为线索,叙述他一生中面对的各种苦难以及他在苦难中的无边的挣扎。文章从许三观的苦难和他消解苦难两方面来分析许三观积极应对苦难的坚韧形象。
    关键词:苦难  坚韧  卖血  生存  人性
先锋作家余华他的后期作品体现出两大主题:苦难与温情。继《活着》之后1955年8月,他的又一部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完成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许三观卖血记》仍然继续了《活着》的基本主题——生命受难的本质。它同样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以种种不可预测的劫难展示了任务的坚韧品质,就像余华自己所说的那样,“它仿佛是一条绵延的道路,一条亘古的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道出了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作品中许三观面对一次次生活的难关,用自己的鲜血开始了漫长的救赎。
    苦难
    许三观的一生与卖血结下了深缘,他的一生是重复卖血的苦难人生。张闳先生在《血的精神分析》一文中,曾经将血在中国作家笔下的表现意象分为三类:“作为祭品的血”、“作为物品的血”和“作为商品的血”。按这样的分法,许三观的血毫无疑问的被判定为商品的血,当许三观的血一次次被当做商品卖掉的同时,映射着许三观生活中的一次次苦难。
    首先,许三观的生活苦难一部分来自于社会时代的苦难。从他的出生来说,许三观并没有显赫的出生,而是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并且从小就失去了父母成为一个孤儿,他不能在一个正常的家庭中长大,享受家的温暖。他在去乡下找爷爷的途中不小心迷了路,幸好被四叔遇到,才有了新的依靠,长大后成为丝厂的送茧工。命运带给他的苦难他别无选择,只能从容面对。许三观的一生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自然灾害、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社会动荡,这些社会动荡是许三观的社会时代苦难的根本来源。许三观通过个人努力组建了家庭,“安稳”地过上几年后赶上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锅被取走了,灶被砸了,粮食被收了,吃上了大锅饭,可这样的“好日子”没过上多久,各个食堂相继停火,各自回到各自的家自主开火。就在这时,还没有来得及储备足够的生存资料的时候,饥荒来了,越来越多的人上街乞讨,粮食价钱不断上涨,许三观一家也难逃此劫,米饭变为玉米粥而且越来越稀了。在一家五口喝了五十七天玉米粥,饥饿难耐时,他独自一人去卖血,并给了李血头五元钱回扣,全家吃上一顿面条。自然灾害过去了,文革来了,每个人说话、做事都必须小心谨慎。为了填补找了三天没有找到的妓女这一空缺,妻子许玉兰被抓去“急救”了,他和妻子共同遭受着文革带来的苦难。文革过去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长大了的儿子只有三乐留在城里,一乐、二乐都被下放到农村去发展生产,这对希望儿子早日回城的许三观来说,无疑又是一次所处时代带来的苦难。生活时代给许三观带来一次次苦难,这些苦难一次次地摧残这许三观的身心,动荡的社会时代给许三观带来了动荡不安的生活苦难。
    其次,许三观的生活苦难另一部分来自于许三观本身。
    许三观的个人苦难来自于家庭和他选择的人生。自许三观第一次卖血挣下了钱娶了许玉兰之后,他的苦难人生由

论《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的人物形象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006108867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