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史略以歌舞演故事为基本特征的戏曲艺术,约12世纪也即我国的宋金时代才形成完整的形态,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的先秦乐舞、汉代百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歌舞戏和优戏、隋唐散乐和歌舞戏、宋杂剧和金院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几个阶段。一、先秦乐舞在我国先民的乐舞艺术中,已经萌生了后世戏曲的基因。先民的乐舞究竟是怎样的状态,只能依靠后世考古文物遗存和文字产生以后古人追述的传说与神话。原始歌舞,再现氏族采集,狩猎,农耕和战争生活,表达男女爱悦,有其实用的目的与功能。又与先民对神灵的崇拜、图腾的崇拜、生殖的崇拜等联系在一起。1973年,在发掘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的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彩陶盆。据测定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彩陶盆的内壁绘有舞蹈者舞姿的纹饰,每组五人共三组。舞者体态相同,动作划一,彼此携手起舞,摇动着头饰与尾饰,仿佛洋溢着一种欢乐的气氛,显然给人一种节奏鲜明的动态感。舞蹈纹饰形象所显示出的节奏、步态、动态、情趣、透露了那时歌舞已具有的观赏性,和先民对舞蹈美的鉴赏力。先民的审美意识,正是推动原始歌舞发展的动力。(图片1)《》记载的“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和《》所记“帝立尧,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糜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罄之音,以致舞百兽”的传说,反映的是古代狩猎生活的情景。还有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传说。先民的歌舞艺术,已经具有了许多特征,主要有三点:1、对生活的再现性。2、诗、乐、舞的综合性。3、祭祀娱神的仪式性和审美娱人的观赏性。以上这些歌舞的特征,原本是歌舞艺术产生后自身的形态特征,并非为后世戏曲而设。然而,却是戏曲赖以形成的基本因素。传说中历代祭祀乐舞到周代被统治者们推崇,制礼作乐,整理而为“雅乐”,是与“俗乐”相对而言。周代有“六乐”,也就是“六代之舞”,包括相传为黄帝之乐《云门》,帝尧之乐《咸池》,帝舜之乐《韶箫》等。乐舞又有文舞、武舞之分。文舞执羽而舞,武舞执干而舞。加《韶箫》,又名《韶》,颂扬尧、舜“揖让之治”,主旨在于表彰文治;《大武》又称《武》,表现周武王讨纣平夷立朝事,主旨在于颂扬武功,均有其明显的政治内容。其中《大武》在演出中,分六个段落,称六“成”,第一段表示武王开始到北方去讨纣;第二段表示灭掉了商纣;第三段表示凯旋回南;第四段表示南方各小国的服从;第五段表示周公、召公分列武王左右辅助着治理国事;第六段从头反复结束,表示国力强盛和天子的尊严。据有的专家考证,殷商占卜卜辞中的“舞”与“巫”字相同,即一人双手执牛尾的象形。说明“巫”是从舞者中分化出来的。《说文解字》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巫歌巫舞流传在民间,对后世民间歌舞、说唱、戏曲等民间艺术的产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巫觋之后,出现了优。优也是从能歌善舞的能人中分化出来的,身材矮小的被称为侏儒。优以歌舞、诙谐、作乐、耍杂技等服侍于帝王左右,娱人而不娱神,能发挥调笑讽谏的作用,讽谏成为了优的职能。司马迁称之谓:“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善歌舞的称为倡优(图4)擅词令的调笑的称为俳优,(图5)善演奏器乐的称怜优,一般优也被称为乐人,大多能善歌舞又能调笑滑稽,才艺出众。其中《》记述了优孟扮楚孙叔敖的故事。(图6)二、秦汉散乐先秦乐舞,有正、散之分,雅、俗之列。正乐即雅乐,为祭祀典仪之乐舞。俗乐即散乐,散于四方之乐,指民间创作的歌舞、技艺,今称民间艺术。秦汉两代,帝王集中散乐演出的活动,促进了各种歌舞、技艺的广泛交流与发展,并孕育了戏剧艺术。汉代散乐,也称“角抵戏”,泛指所有乐舞、技艺、魔术等。这些节目,有的出自民间,有的传自域外,后世相沿,统称“百戏”。在百戏集演之中,由于技艺之交流、融合,出现了戏剧化的表演,出现了表演故事的角抵戏。秦汉之时,产生出表现故事的角抵戏《蚩尤戏》与《东海黄公》。在汉代的宫廷与民间,与百戏散乐同时存在的,和民俗有关的某些“礼仪”,也透露着戏曲的信息。如《》记载之驱傩。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歌舞戏与优戏散乐的集演,仍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帝王在宫廷举行朝贺、节令、宴会活动时所必不可少的。除伎乐歌舞外,明帝还命马钧作“水转百戏”,把真人表演的乐舞、百戏,以及官员行走、劳动生活的场面变成了水力推转车轮而动的木偶戏。寺院在宗教节期、法会等活动时也组织歌舞、百戏演出,歌舞百戏的集演孕育产生了歌舞戏。梁武帝萧衍时创制了排场宏伟的《上云乐》歌舞伎。据载:“梁三朝第四十四,设寺子导安息孔雀、凤凰、文鹿、胡舞登连《上云乐》歌舞伎。”《上云乐》歌舞伎,有人物,有情节,综合歌舞、伎艺表达“朝圣”贺寿的主旨,可以说它具备了戏剧表演的属性。事实上这种表现方法,形式,手段,也为后世的戏曲表演所吸收融化了。《代面》是北齐时产生的歌
中国戏曲史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