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中华民居2011年10月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中的交通对策探讨朱彦东(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摘要: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面临诸多难题,交通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以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为例,分析总结了改造过程中面临的交通问题,提出了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并制定了基于街巷机理保护的交通疏解对策。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交通对策洛阳1引言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由周公营建,建于公元前12世纪,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有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有三代之居“夏、商、周”,是“河图洛书”的故乡,有105位帝王定鼎九州,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故乡,是“最早的中国”。洛阳城,雄踞中原,北临邙山,南系洛水,东压江淮,西挟关陇;更有群山环绕,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北通幽燕,南对伊阙,人称“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历朝历代均为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皇者必争之地,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是目前保存相对完整的中国古代都城之一。2010年,洛阳市将老城保护与振兴纳入城市近期实施计划,通过资源整合进一步提升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中的地位。2保护规划面临的交通问题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内部道路以6米以下的街巷为主,其中4-6米宽道路为内部机非混行车道,4米以下道路基本上以慢行交通为主。外围交通疏散则以主次干路为主。目前,道路交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现状道路街巷狭窄,可达性低,与老城历史文化街区定位不符,也难以适应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发展需求2)交通方式错杂,交通组织较为混乱,东、西大街及南、北大街均未限制机动车运行,内部狭窄街巷未实施机动车限行或单向交通;3)公交交通服务严重不足,所有交线路全部位于老城外围,步行距离较远;4)缺乏慢行交通体系缺失,如传统步行街、自行车道等;5)机动车停车场严重不足,基本以路边停放为主。3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针对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改善,提出“尊重历史、内外分行、快慢分区、动静分离”的基本原则。1)充分尊重传统历史街区机理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内部街巷狭窄、断面不连续等特征,在交通系统提升过程中既有机理完全得到尊重和保护,特别是规划文物紫线范围内,原则上不对即有街巷布局进行调整。2)内外分行的交通疏解将历史文化街区内部交通出行和外部交通出行从空间上进行有机分离,避免过境交通大量穿行历史文化街区,减少城市交通对历史文化街区内部出行的干扰。3)快慢分离的交通组织对外交通主要利用外围快速路和主干路进行快速组织,内部历史文化街区则重点组织步行街等慢行交通组织方式。4)动静分区的交通区划将历史文化街区打造为具有洛阳特色、适合历史街区、具有旅游文化符号的交通出行区,内部彰显交通宁静区,外部体现现代交通的快速便捷特征。“四阶段法”预测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未来的交通需求,对旅游出行量予以重点考虑。图3交通需求预测技术路线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预测结果表明,未来历史文化街区内部出行总量为41041人次/日,。其中旅游出行量为11860人次/日,%,可见未来旅游出行客流强度较大。,未来
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中的交通对策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