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旱作节水农业规划(2008年-2010年)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属蒙古高原递降到丘陵区和倾斜冲积平原地带,共辖一县一市二区五旗,全市总耕地面积1500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900万亩,旱地面积600万亩。全市水资源常年总量为43亿立方米,年人均可用水量不足1400m3;仅为我的60%左右;更低于国际通用水资源紧缺地区人均年用水量1600m3的标准。年降水量只有350mm—450mm左右,年蒸发量达1700—2200mm,蒸发量是降水量的五倍,且降雨在年际及季节间分布不均,春旱、伏旱、秋吊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农牧区。因此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既是我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的需要,也是我市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一、建设的必要性(一)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是促进我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辽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带,年降水量只有350mm—450mm左右,年蒸发量达1700—2200mm,蒸发量是降水量的五倍,且降雨在年际及季节间分布不均,春旱、伏旱、秋吊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加之农田水利工程投入不足,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无法推广使用灌水定额偏高;水利措施与农艺措施结合程度差,不能因时、因季、因作物灌溉,造成灌溉水利用率低。因此,不论从我市水资源的状况、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还是从我市农业发展的实践看,都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水资源利用方式,加快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以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是农业减灾保安全的需要近年来,由于气候持续干旱,各主要河流进入我市的地表径流量严重不足,导致地下水超采严重,补给不足,地下水位逐年下降;2003年全市大小河流几近干涸,110座大中小型水库中有22座干涸,其余大都接近死水位;通辽漏斗165米等高线闭合区面积为178平方公里,,,;全市有2万多眼机电井出水不足,部分机井出现吊泵现象,单井控制面积下降,提水费用增加,严重影响了农田灌溉质量和效益,甚至造成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困难。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地威胁到我们的生产、生活和生存条件,制约了全市经济建设和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持续干旱,农业受旱面积每年都在200万亩以上,年均减产粮食2亿kg,每年因干旱缺水给农业生产造成的直接损失达2亿元以上。通过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则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抗御和减轻自然灾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一是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产品质量,可以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保护生态环境,奠定物质基础;二是通过建设旱作基本农田和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防治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使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和优化;三是通过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和灌溉水利用率,可以降低农业用水量,从而为生态建设和社会发展让出水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产量,对于旱作区农民脱贫致富,建设富裕安康的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发展现状(一)基本情况1、自然地理。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属蒙古高原递降到丘陵区和倾斜冲积平原地带,共辖一县一市二区五个旗,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带,年降水量只有350mm左右,年蒸发量达1700—2200mm,蒸发量是降水量的五倍,农业生产对灌溉水的依赖程度极强。总土地面积为59535KM2,其中耕地面积1500万亩,目前通辽市有效灌溉面积90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0%,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区。旱地面积60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旱作区。2、水资源状况。全市水资源总量常年平均为43亿M3,全市地表水入境量及自产水量之和的利用率为17%,南北山区地表水资源的60—70%流出境外,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万元GDP用水量是全的2倍,用水效益低)。%为地下水,%为农业用水,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在40—50%,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远低于发达,因此发展节水农业尚有具大潜力。3、旱作节水现状。目前全市节水技术应用面积为200余万亩,其中低压管灌170多万亩,喷灌50多万亩,滴灌1万余亩;另外我市还发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小白龙”输水灌溉300余万亩,在丘陵山区发展渠道衬砌25万余亩;在农艺节水方面,推广应用了以肥调水技术(平衡施肥、化肥深施、增施有机肥等)、覆盖保墒技术(地膜覆膜、保护性耕作等)、化学保水技术(保水剂、吸水剂、抗旱种衣剂等),应用面积达到了430余万亩,对于农业抗旱增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近年来,通过有效的节水技
通辽市旱作节水农业规划(2008年-2010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