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验: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道德讲堂——百善孝为先为孝之道立身之本亲爱的各位同学:欢迎来到奎屯市第七中学道德讲堂,今天道德讲堂的主题是:“为孝之道,立身之本”。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丰厚的文化宝藏之一,今天我们就是以孝为主要内容,我是今天的主持人曹宇飞。我们今天的道德讲堂有七个环节:行向善礼、唱歌曲、看短片、听故事、谈感悟、诵经典、自我反省。一、唱歌曲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行向善礼孝字由老字和子字这两部分组成,表示的是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它的篆字体写做: 老字做了省略,位于上方,是一个老人的形象,大概是因为人老了怕冷,头上戴了不少东西,背已经驼了,腰深深地弯下来,走起路来一定很吃力;子字处在下面,是儿女的形象,伸出双手,小心翼翼地搀扶着父母。孝字传达出的信息是,做子女的要尽心尽力地关爱、侍奉父母,这就是孝的规范的基本含义。孝是做人的第一要义。《吕氏春秋》中说:“论人必先以所亲,而后及所疏;先本后末,先近后远。必先以所重,而后及所轻。”认识和评价一个人,一定要先观察他如何对待父母家人,再推及他如何对待一般人;一定要先观察他怎样对待关系亲近的人,再推及他怎样对待关系疏远的人。不能想象,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能够真心实意地对别人好。爱父母是人超出狭隘自我的第一步,是人克服自私的起始点。只有迈出了这一步,才能逐渐发展为关爱他人。所以孟子说:“仁的本质内容,就是侍奉父母至亲。”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人们为什么说“百善孝为先”了。这也可以使我们进一步理解孝道在传统道德体系中的地位。道德从本质上说,就是要求社会成员运用规范克制和战胜自己身上的自然诉求,为了他人和群体去牺牲掉自我的快乐、利益乃至宝贵的生命。可见,道德与自私是相互排斥的,一个人的道德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去除自私成分的过程。人来到世界上,第一个接触的就是父母,正是从父母那里,他体验到了什么是爱,学会了如何去爱别人。也许正因为如此,《孝经》才说:“孝是道德的根基。”首先,我们来看一张图片,大家看,“孝”这个字,这个字,是个会意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上半部分,下面是子,说明老一代和子一代融成一体,这就是孝。我们再仔细看,还有两层意思,一看就是老子照顾着儿子,二看就好像是一个儿子背着一个老子,所以上一代总想着如何栽培好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甚至于是对社会教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而孩子就是背着父母,也就是说把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如何让父母更快乐,生活更圆满。所以古人用字形就向我们诠释了“孝”字的真谛。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而产生。所以,被誉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孔子,首先教人的就是孝。‘自天子至于庶人’,‘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在《孝经》中论述了从天子到镇守各方的诸侯,九卿官员、读书的士人,以及庶人百姓的孝道。天子的孝道,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意思说,皇帝或者说是国家领导人,自己要以身作则,极尽孝敬父母之事,而且用这种孝道教化天下百姓。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老子有一篇教人改恶行善的《太上感应篇》
道德讲堂——百善孝为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