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采茶戏研究构想.doc:..阳新采茶戏研究构想一、引言谈阳新采茶戏,需从地方小戏谈起。地方小戏是一个约定俗称的概念,所谓地方,指戏曲的流行区域;所谓小,指其和对于“昆、高、皮、舌而言,没有那么严谨的表演体系和众多纷呈的剧本。其通常在民间歌舞或者民间说唱曲种的基础上,由“以叙事体为主、代言体为辅响“以代言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转变,变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角色以“一丑一旦”为主,或加一小生,常称Z为“二小戏"或“三小戏”。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性质决定了乡村文化与地方小戏是一种同文化的性质,或者说是i种伴生的关系。地方小戏建立于区域乡村文化的基础Z上,为区域乡村文化的传播、强化和凝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区域乡村文化则对地方小戏在观众欣赏层面上予以相同的审美心理,使Z发展、壮大,流传至更广泛的区域。与此同时,区域乡村文化因为具区域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地方小戏的发展和流传。此吋,地方小戏必然要扬弃自身的某些特点,以便更好地适应观众的审美。戏曲史之谓“弋阳腔''者,尽因其擅此道,“改调歌Z”、“错用乡语”,故其流传于大江南北,落地生根开花,蔚为人观。然同时也必须看到,共性与个性的扬弃与流行区域关系密切,欲流传广泛,需消解个性,流传范围小者,个性突出。阳新采茶戏隶属于地方小戏之范峙。幸其,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湖北省重点扶持保留剧种。追溯源流,阳新采茶戏于地方采茶歌舞Z基础上发展而起,至迟,清朝中期,已经搬上舞台,现有清晰传代史I•一代约两百余年,其传承关系十分明确。20世纪80年代达到最盛,据调查,当时阳新县有剧团200余个,传统戏本达100台,被誉为湖北省的“戏窝子”,有民谚述此景:“阳新龙燕,四十八哪,抱起枕头一撰启,茶戏爱看一夜天”。自上卅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国戏曲团体的不最气,阳新采茶戏也逐渐走向没落。据新闻报道,“阳新县采茶剧团是全省现存的惟一一家专业采茶剧团。被誉为哪东南山区'不败的山茶花’的阳新采茶戏剧团,也曾一度陷入“凋零''的境地,一年演不了几台戏。'我们的精神食粮储备已经不多了!'冃睹着采茶戏口渐菱缩的势头,李家高(笔者按:阳新采茶戏传承人)无比忧虑。据了解,阳新县采茶剧团现有在职演职人员四五十名,目前当家演员大多是1995年毕业于(湖北)省艺校的。由于经费不足,服装、背景更新慢、色彩陈旧,大戏已很难排演”。二、以往硏究Z基础目前,学界対阳新采茶戏的研究很少。1964年,湖北艺术学院杨匡民、程国权、熊永良等专家召集采茶戏知名艺人谈会冰、刘应锡、成传福等集中完成阳新采茶戏传统音乐的调杏、挖掘、整理和记谱工作,对阳新采茶戏进行改革,“以南河采茶戏为母体,改革阳新采茶戏;整理加工采茶戏音乐,纯击乐伴奏改文武场并举,文场引入管弦乐器,武场吸收京剧、汉剧部分锣鼓经:朝阳河流域方言道白改'汉话’道白;吸收京剧某些表演程式,革除唱多做少的III传统”。1965年阳新采茶剧团正式挂牌成立。这次主要是阳新采茶戏进行实践性的改造,使之“人戏化”,较少进行理论的研究。进入上世纪80年代,全国文化系统进行《屮国戏曲音乐集成》的编撰工作,由湖北省文化厅领导、戏Illi研究所负责实施,对阳新采茶戏进行了系列的资料梏理和初步的理论研究工作,出版有油印资料《湖北戏曲音乐集成•
阳新采茶戏研究构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