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矿井通风设计说明书.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矿井通风设计-1-第一章矿井概况某新设计矿井,已知条件如下:(1)煤层地质情况:单一煤层,倾角25°,煤层厚度4m,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3min3m,煤尘有爆炸危险。(2)井田范围:设计第一水平深度240m,走向长度7200m,双翼开采,每翼长3600m。(3)矿井生产任务:设计年产量60万t,矿井第一水平服务年限为23a。(4)矿井开拓与开采:用竖井主要石门开拓,在底板开掘岩平巷,其开拓系统如图9-2所示。拟采用两翼对角式通风,No7、No8两采区中央上部边界开回风井,其采区划分见图9--4。全矿井有两个采区同时生产,分上、下分层开采,共有4个采煤工作面,1个备用工作面。为准备采煤有4条煤巷掘进,采用4台11kw局部通风机通风,不与采煤工作面串联。井下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为380人。有一个大型火药库,独立回风。(5)井巷尺寸及支护情况见表1-1。表1-1井巷尺寸及支护情况区段井巷名称井巷特征及支护情况巷长m断面积m21~2副井两个罐笼,有梯子间,风井直径D=5m2402~3主要运输石门三心拱,混凝土碹,~4主要运输石门三心拱,混凝土碹,~5主要运输巷三心拱,混凝土碹,~~~8运输机顺槽梯形木支架d=22cm,Δ=~9联络眼梯形木支架d=18cm,Δ=~10上分层顺槽梯形木支架d=22cm,Δ=~11采煤工作面采高2m控顶距2~4m,单体液压,~12上分层顺槽梯形木支架d=22cm,Δ=~13联络眼梯形木支架d=18cm,Δ=~14回风顺槽梯形木支架d=22cm,Δ=~~16主要回风道三心拱,混凝土碹,~17回风井混凝土碹(不平滑),风井直径D=4m70矿井通风设计-2-矿井通风设计-3-第二章选择矿井通风系统一、矿井通风系统要求(1)每一矿井必须有完整的独立通风系统。(2)进风口应按全年风向频率,必须布置在不受粉尘、煤尘、灰尘、有害气体和高温气体入侵的地方。(3)箕斗提升井或装有胶带输送机的井筒不应兼做进风井,如果兼做回风井使用,必须采取措施,满足安全的要求。(4)多风机通风系统,在满足风量按需分配的前提下,个主要通风机的工作风压应接近,当通风机之间的风压相差较大时,应减小共用风路的风压,使其不超过任何一个通风机风压的30%。(5)每一个生产水平和每一个采区,都必须布置回风巷,实行分区通风。(6)井下爆破材料库必须有单独的新鲜风流,回风风流必须直接引入矿井的总回风巷或主要回风巷中。二、确定矿井通风系统矿井通风系统选择的原则:要求符合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合理、经济、投产快等。按进、回风井在井田内的位置不同,通风系统可分为中央式、对角式、区域式及混合式。本矿井开拓采用立井开拓方式,矿井通风采用两翼对角式通风,总回风井布置在井田的上部边界,回风井布置在No7、No8两采区中央上部,形成两翼对角式通风系统。根据《煤矿安全规程》以及本矿井的一些实际情况,本矿井采用抽出式通风方式。通风方法优点缺点抽出式1、漏风量小,管理方便2、井下风流处于负压状态,一旦主扇停转,风流压力提高,可使采空区瓦斯涌出量减少3、对矿井瓦斯管理有利主扇规格尺寸及通风电力费用高压入式1、在塌陷区分布广且采空区相沟通的条件下,风流可以把井下有害气体带到地面2、主扇规格尺寸小,通风电力费用低1、井下风流处于正压状态,当主扇停转,可能使采空区瓦斯涌出量增加2、通风管理工作困难,漏风较大矿井通风设计-4-第三章矿井风量计算和风量分配矿井需风量,按下列要求分别计算,并采取其中最大值。(1)按井下同时工作最多人数计算,没人每分钟供给风量不得少于43m;(2)按采煤、掘进、硐室及其他实际需要风量总和进行计算。第一节采煤工作面需风量的计算采煤工作面的风量应该按下列因素分别计算,取其最大值。一、按瓦斯涌出量计算gwigwiwikQQ???100式中wiQ——第i个采煤工作面需要风量,min3m;gwiQ——第i个采煤工作面瓦斯绝对涌出量,;gwik——第i个采煤工作面因瓦斯涌出不均匀的备用风量系数,它是该工作面瓦斯绝对涌出量的最大值与平均值之比。??gwik;??gwik;??gwik。?gwik。????。二、按工作面进风流温度计算采煤工作面应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其进风流温度可根据风流温度预测方法进行计算。其气温与

矿井通风设计说明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精品库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