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的古桥发布日期:2010-07-18来源:作者:杨崴桥,通俗地说,就是跨水或凌空的道路。桥的功用是帮助人们越谷或跨水而行。苍南,地处浙闽边界,兼具山区、平原、海岛、滩涂等多种地形。山区多险山峻谷,虽风光秀美,但山涧溪流常险阻于山道之间。平原江河纵横、水道密布,虽独具水乡之韵味,但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勤劳智慧的苍南人便在苍南这块沃土上建造了各式各样的桥。古老的历史苍南的古桥,存量丰富,大多数的古桥始建年代均较久远。在美丽的苍南山水之间,现仍存在的古桥共有40座。其中,15座始建于宋代,7座始建于明代,18座始建于清代,建筑时间最早的是位于芦蒲镇芦蒲村的年糕桥,始建于宋嘉佑七年(1062),最迟的是位于龙沙乡石塘村的通福桥,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此外还有一座建于民国时期的“文明桥”。苍南的每座古桥,都有着古老而独特有趣的称谓,有的桥因村而得名,如渡龙桥、林官仓桥、徐家庄桥、上韩头桥、杨家宅桥、项家桥等;有的村因桥而得名,如洞桥村、新桥村;有的桥因地理环境而得名,如护法寺桥、樟树下桥,溪头桥;有的桥因独特的造型而得名,如年糕桥因其形象一块四方方的年糕而得名,又如雁齿桥因其形象飞行的雁阵而得名;有的桥以路为名,如建在浙南通往福建古道上的通福桥;有的桥则因建造桥时所发生的故事而得名,如洗马桥、安步桥、孝义桥等。这些桥大多以在桥板或桥沿题刻文字来标明桥的名称和建造桥的时间、历史,如五洞桥、榕城桥、奈何桥、护法寺桥等;有的则在桥头立碑来标明建桥时间、桥的称谓,并介绍建桥的故事,如险口洞桥、安步桥、广济桥。这些桥的故事,有的激人奋进,有的警世策人,具有积极意义。和谐的自然之美苍南的古桥,倚山跨水,无论在造型上、在桥址的选择上,还是在周边环境的布局上都很讲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苍南山区的桥隐约于青山碧水之间,弯拱飞架,拱影合璧,或如彩虹悬挂山涧之间,或如一轮明月倒映水中。如安步桥、险口桥、高垟桥、通福桥、广济桥,采用单孔石拱结构,横架在各险要之处,桥倚山水美景,山水因桥增色,桥给山与水增加了无限生机。苍南平原水乡的桥,有孝义桥、贮壶桥、项家桥、大魁桥、洗马桥等,大多是梁式石板桥,坐落于绿水平野和水乡村落之间,桥上过行人,桥下通船渡,古桥与街市、古屋、古树、船埠、堰闸、水巷组合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显示水乡水陆交通网的刚柔相济和古桥与环境的协调之美。丰富的人文色彩苍南的古桥往往与古碑、古亭、古树、古塔、古街市、古船埠等组合成一体,具有丰富的人文色彩。项家桥、通福桥、樟树下桥、丰桥等桥头均植有大树,一桥一树、或一桥两树或一树两桥,树遮荫,桥作凳,人纳凉,树、桥、人组合成一道人文风景。护法寺桥,桥虽然不长,但桥的一侧岸上建有五座古塔(现仅存三座),植有两株大榕树,一侧桥头还用石板铺成几级台阶,为人们提供打水、洗菜、洗衣的场所,小桥流水、唐宋古塔、参天大树,有序组合,别具风韵。孝义桥,桥头植树立庙,桥上行人匆匆,神庙香烟袅袅,桥头古树招凉,桥、树、庙相依相衬,独具水乡韵味。险口桥桥头建有一座凉亭,象一座驿馆,可供行人休息或暂住过夜。亭边崖壁上还有刻于乾隆三十七年的摩崖题刻,这是关于经过险口洞桥的古驿道的最早文字记录,桥旁还有立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奉宪示禁”碑,禁止砍伐道旁树木以确保行人安全。蔚文桥、清泗桥亭、桥、庙结合,亭建在桥上,庙设在亭内,桥下溪流潺潺,桥上亭如长廊,是苍南境内仅有的两座“廊桥”,廊亭内设美人靠栏和神龛,桥是成为了村人交流信息、休闲娱乐和祈祷平安吉祥的中心场所。独特的建桥技术苍南的古桥在建筑上各具特色,既讲究实用、稳固、省料、省工,又注重桥梁结构的韵律美和艺术美。坐落于赤溪镇过溪村的五洞桥,建于宋咸淳三年(1267),是中原桥式与浙南桥式造桥技术在南方交汇、融合的活证,也是宋代桥梁建筑中基于力学与节材双重设计考虑的典范,这样的造桥范例在浙南极为少见。五洞桥全桥共五洞,两侧的两孔采用柱式桥墩,各立三根长短不一的石板条,上横帽梁石压顶,组合成一个“不”字型柱墩,既省建桥的工时又节约建桥用材,既稳固又利排水,充分反映了宋代浙南工匠的聪明才智。建造在江南平原、江西垟和马站垟的石桥,大多为柱梁式桥和挑梁式桥,但也各具特色。建于嘉熙改元丁酉(1237)的雁齿桥,中孔桥墩则以五根石柱为桥墩,五根石柱当中一根直立,两侧两根桥柱向外撇,形成侧脚,上置帽梁石,形成梯形块面柱墩,显得更为坚固。为了便利桥下的船只通行,雁齿桥建筑上特意抬高中间桥洞,为便利行人通行,又在两侧坡度上再横盖条石,筑成台阶,全桥成雁齿形状,雁齿桥也因此而得名。护法寺桥的东、西首桥墩则采用柱形和壁形相结合的砌筑法,中间两墩为柱形墩,壁塌柱不倒,桥依旧坚立,柱倒壁作支撑,柱倒桥不倒。建于清嘉庆三年(1978)的钱库镇大魁桥,呈南北走向跨龙金运河,
苍南的古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