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本细读”的粗浅认识有几个问题最近一直在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文章?孩子们为什么要学习语文?语文老师如何备课?语文老师如何讲课? 之所以有如此的疑问,是因为在听了很多老师的优质课,自己尝试着讲了很多的所谓“优质课”,又听了看了很多专家的讲座之后引发的深深思考。语文教改到今天,经历了很多的困难挫折,引发了很多的深入思考,点燃了很多的思维火花,形成了很多的观点碰撞。我认为,语文课还是要教师做到“文本细读”,只有教师扎扎实实地进行文本的细读,才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真正地上出一堂好课来。那么,如何进行文本细读呢? 一、言为心声——占有资料,还原写作状态作者为什么要写文章?因为他心中有特别想表达的喜怒哀乐、他心中有不吐不快的想法观点,他心中有别人不知道的一些知识想和大家分享,他心中有澎湃汹涌的情感需要借助文字来宣泄,所以他们或者选取诗歌,或者选取散文,或者选取小说等不同的文体来表达他们的心声。所以我们看到那一篇篇文章、那一个个方块字的背后都有一个立体的灵魂在那里,他渴望你能通过那些文字来了解他的内心,渴望和你引起心灵的共鸣,这才是他当时写下那篇文章时的心声,正所谓“言为心声”。我们老师们看到一篇文章的时候,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认真真地读课文,然后去探索为什么作者要写下这些文字,去还原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写作时的心理状态,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才能真正和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二、披情入文——找到一个切入点在还原了作者“为什么要写”的本来面目之后,语文教师就进入备课阶段了。备课不仅仅是把背景材料展示给学生,不仅仅是解决生字词的问题,不仅仅是划分一下段落层次、归纳一下中心思想,还要求老师找到一个抓手,一个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通过这个抓手,把所有的上述问题都解决了,使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理解,而不是支离破碎的解析。这个抓手,也许是一个字,也许是一个词,也许是文章的一个写作特色。比如大家所熟悉的《孙权劝学》,教师在设计时抓住了“你认为本文哪个标点符号用得好”来作为切入点,学生很容易找到“不可不学”等标注叹号的句子来进行品读,这样整个人物形象的分析、主旨的升华都在不着痕迹中完成了。这样披情入文的备课,因为入得深,因为抓得准,所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披文入情——带领学生品读语言找到了文章的切入点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讲课了。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时刻牢记一点,我们要带领学生品读作者的语言,希望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的妙处,同时也希望学生把这些作者当时精心写下的语言吃透,从而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心声。比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当苏轼和朋友张怀民两个人在被贬官的情况下一起欣赏庭院中的月色,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中间所包含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的:有远在异乡不被重用的悲凉,有表现自己无所事事的自嘲,有表现自己心胸开阔对他人看不开的嘲笑,等等。那么如何让学生也体会到这种复杂的情感呢?我们首先可以指导学生在“何处无竹柏”之后加上一个感叹词“唉”,用不同的语气读出来,然后通过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某个词加以重读,来表现作者心中复杂的情绪。四、学文立人——拓展的目的在上课之前,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先弄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孩子们为什么要学习语文?”曾经很多专家对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
关于“文本细读”的粗浅认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