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习回顾《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对子贡说:“子贡呀,你是不是以为我是个知识渊博,又记忆力很好的人呀?”回答说:“当然是了,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你错了,我没什么渊博的知识。我只是有一个理论核心,贯串着我的一切言行。·《论语》的核心部分就是“仁”。据统计,在《论语》中,仁字共出现109次,有58章涉及,儒学甚至被称为仁学,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可以说圣人孔子事事讲“仁”、处处讲“仁”。《说文》释象形:“仁,亲也,从人,从二。”《礼记》郑玄注:“仁,相人偶之意,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论语》:“仁也者,人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何谓仁?五、仁者爱人孔子的温度——读前四则,注意重点字。思考:“仁”的思想内容包括哪一些?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重点掌握字词:入、出、弟tì、众、仁弟子:古今异义,做子弟的年轻人主旨:仁与孝悌;教育中心。仁与孝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仁以孝悌为根本,以亲情为纽带;·教育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道德修养为中心,以孝悌之义为重点;孔子办教育修德重于学文,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品行修养在第一位,书本知识、文化学习在第二位。“德”在“识”前,是阶级的需要,也是教育的真义。心得:读书与做人?你怎么看?“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做人第一,学问第二;先学做人,再做学问。首先是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这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四回)的道理所在,也是“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个性;播种个性,收获命运”的重要启示所在。
我欲仁,斯仁至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